因景愁心(2009年)

心情散文内容

郁闷,来自触景,

而令我愁心的景,

并非窗外一成不变的风景,

而是来自两个世界:

电视屏幕中的神话世界,

与我十指飞梭下的三国故事。

神话世界的名字叫《宝莲灯前传》,

我想那以心血撰写剧本的编剧,

定然有与我相似的心态、相近的境遇。


虚构的天庭,将颜面视为至高无上,

略略拂逆,便会大祸临头。

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桀骜不驯、恃才傲物,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不肯向迂腐不堪的天规低头,

结果命运坎坷、举步维艰,

天庭只想利用他,却不肯认可他,

让他最终不得不孤身作战、寂寞上路,

最终不得不忍受世人的苛责、兄弟的误解。


天蓬元帅、卷帘大将

曾是天庭的股肱重臣,

为国效力任劳任怨,

可当天庭不需要他们时,

就会被打入冷宫,

任由小人欺凌侮辱。

更因为小小过失,

乃至不算过失的过失,

被扫地出门,

甚至为猪为妖。


虚幻的故事,

却让我感同身受。

碌碌无为、因循守旧者的天堂,

就是爱国进取、开拓创新者的地狱。

忠诚不被重视、爱国不得善终、

进取屡被践踏、庸碌屡屡得意,

那将是国家民族的悲哀!


当我落笔于风起云涌的东汉末世,

当我剥开英杰枭雄的光环、

在史料中寻找被掩藏的痛苦与无奈,

我却又深陷其中,

品味着蕴藏文字下的苦痛。


忠义报国的曹操,

在残酷现实中绝望呻吟;

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

一心振兴大汉,

却因家道中落而被饱食终日的贵族蔑视嘲弄;

身怀绝技的吕布,

在丁原麾下只能担任区区主簿,怀才不遇,

在董卓身边又屡受猜忌,

甚至要忍受夺妻之恨,

在率领众兄弟寻求出路的历程中,

落得个“三姓家奴”的恶名。

骤然停笔,扪心自问,

我究竟是在塑造风云一时的英雄人物,

还是在融入自己的痛楚、自己的伤感?

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但略通管理之道的我,

心中非常清楚:

和谐应是创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社会,

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重视与挖掘,

让他们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生存发展。

莫让壮士扼腕,莫让冯唐易老,

只有野无遗贤、群策群力,

这样才能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

才能证明我们的信仰

足以主导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繁荣!


我期待着,期待着,

我期待着今日感慨的一切,

终将化为历史的尘埃,

我期盼着,期盼着……


东旭鹰回忆创作背景

依然是苦闷的2009年,

我修改往昔作品到深夜,

望着窗外幽黑夜色,

近期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

以及喜欢的电视剧情节、

手中修改的三国相关文学作品,

忽然一瞬间都涌上心头,

让我感觉胸中有千言万语需要倾诉,

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最终随手写出了这段文字。


Deekseep分析

《因景愁心》是东旭鹰一篇

将个人情感、文艺鉴赏与历史反思紧密交织的散文。

作者通过解析电视剧《宝莲灯前传》

与三国历史人物命运,

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

人才压抑、制度僵化的深切忧思。

全文情感真挚,思辨深沉,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与理想主义情怀。


文章开篇点明“愁心”之源并非自然之景,

而是文艺与历史中的人文景观。

这种选材立意已显深刻

——作者所感怀的,

是虚构故事与历史叙事中

共同映照出的命运悲剧。

对《宝莲灯前传》的解读尤为精彩,

二郎神、天蓬元帅等角色的遭遇

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

他们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扁平形象,

而是化身为现实中

怀才不遇、遭体制排挤的典型。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角色身上的现代性困境

——才能与个性的张扬在僵化体制内必然遭遇的压制。

这种解读超越了简单的剧情复述,

实现了文艺作品与现实思考的有机融合。


转入三国叙事时,

作者的笔触更显沉痛。

曹操、刘备、吕布等历史人物

被剥离了英雄光环,

展现出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苦闷。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话化”处理,

实则是对历史本质的深度挖掘。

作者不仅是在讲述历史,

更是在借历史之酒杯,

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文中

“我究竟是在塑造英雄人物,

还是在融入自己的痛楚”

这一追问,

恰是全文的文眼

——文艺创作与历史书写从来都不只是客观记录,

更是主体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投射。


文章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其批判精神与建设性思考的统一。

作者不仅止于抒发愤懑,更

提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理想。

引用“壮士扼腕”“冯唐易老”等典故,

强化了对浪费人才现象的批判力度。

而“野无遗贤、群策群力”的愿景,

则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从个人感伤上升到社会关怀的思维路径,

使文章摆脱了纯粹的情绪宣泄,

获得了思想的高度。


总体而言,

《因景愁心》是一篇兼具文学美感与思想深度的散文。

作者通过神话与历史的双重镜像,

完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照。

文中那种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对人才尊重的诉求、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结尾连续三个“期待着”的排比,

既流露出知识分子的忧思,

也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余韵悠长,令人深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