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安迪.格鲁夫邀请克里斯坦森去英特尔讲讲如何创新,《创新者的窘境》就是克里斯坦森所作的,安迪格鲁夫是英特尔的总裁,他也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演讲的现场,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克里斯坦森说,我给大家讲讲创新的原理。
格鲁夫说,别费劲,直接讲,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创新,我该怎么做?
克里斯坦森说,我不是英特尔的人,我也不了解这个行业,我给不出建议。
格鲁夫说,我没有时间听你讲原理,你就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
克里斯坦森说,对不起,我告诉你的肯定是错的,所以你必须听我讲原理。
最后,克里斯坦森讲完创新的原理以后,格鲁夫说,我知道怎么做了。
这段对话像不像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干货的我们,我们希望找到保姆级的教程,就可以交我们赚钱。看了就会,会了就有效果,一次失败,被当成了永久的失败。
稻盛和夫谈到他去松下幸之助听企业经验的演讲的时候,会场座无虚席,参会人员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演讲学到经营的秘诀,改善企业的情况。当天的主题是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盈余,经营要像水库一样,时刻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做好储备。
演讲结束以后,有人举手提问:“经营要有盈余,我理解,您说的,我们都明白,但是小企业经营正因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才感到苦恼,怎么才能有盈余呢?您不说具体的方法,我们很难办。”
松下幸之助沉默了片刻,像是自言自语般:“不,你不想可不行”。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干货,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像武侠剧里的男主角,因为捡到一本秘籍,就功力大增,天下无敌。这样的现实是不存在,而且把一件复杂的事情通过简单化的规律总结成所谓的干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像许多人去总结阿里的成功,抖音的崛起,腾讯的发展,这些没有办法简单的归纳。
既然干货有风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做成事情的三要素其实没变,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围绕着这6个字,不断去迭代自己的策略,改进方向,每一天,我们能够向前前进一点点。所谓的干货是原则,是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操,需要根据我们不同的背景,资源以及所处的环境去调整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