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智。孔子说:“做事顺应民心,尊重鬼神却敬而远之,这就算明智了。” 又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就算仁了。”
(四)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孔子把人划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的标准是人的认知水平。
有人说:不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会有瞧不起人之嫌,但我个人认为,其实一定是分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境界之下,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所以对于事物的认知和面对学习的境界也一定是不同的。
首先,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做学问就会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是“知之者”。
这部分人努力求学,可以做到勤勉,但并不是发自本心,甚至有可能是不得已才努力学习。
比如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在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学习,为了高考,为了分数,为了能进一所好的大学,但我们真的对数理化文史政特别热爱吗?不一定。
第二种是“好之者”。
这部分人因为对某件事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才去学。
比如我们上大学以后,大部分人选的专业都是自己有兴趣的,我们自然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去努力钻研这个领域。
第三种是“乐之者”。
这部分人会把学习当作日常,把求知当作人生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一天不学习浑身难受”。
我个人认为,这种境界要建立在我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求的那个知是什么,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们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终生。
所谓乐之者,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
他们可以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深耕在自己钻研的领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也可以是在平凡生活中修行自己心性的普通人。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他现在每天必做的几件事就是早起、运动、读书、写日记,其实这就是在追求仁的境界。
其实很多时候,真正的修行其实不是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伟业,而就是在日常,就在我们穿衣吃饭这些看似很微小的事情中。
其次,对于育人者来说,我们面对层次和境界不同的人,也要有不同的传授态度。
孔子的这句话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要说让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话。正可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并不是孔子瞧不起人,而是他在告诉世人,我们在跟对方交流时,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跟对方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对方真正受益。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传递出去了多少信息,是对方真正接受的信息有多少。
比如第三则中,樊迟向孔子“问知”和“问仁”,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并没有跟樊迟聊什么高深的的境界,只是直接谈做法。是孔子嫌樊迟境界太低,孔子不愿与他多说吗?并不是。是因为对于樊迟来说,比起那些高深内在的理论,这样直接外显的表达方式才能真正让他理解,这番谈话才能真正有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当作为学习者时,我们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境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当作为信息传递者时,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来选择不同的表达,让谈话效果最优化。,都要想清楚
若璠su,二宝妈,坚持100天运动,坚持100天连续写作。今天是连续写作的第85天,累计输出70344字。
自律让一切更自由,我愿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