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脏的"饥饿信号",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

心肌缺血在中医中多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迟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常用中成药:

全鹿大补丸,参附强心丸:具有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而见心悸、气短、胸闷、肢冷、浮肿等心阳不振者。

2.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常用中成药:

通脉颗粒,血府逐瘀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3.痰浊闭阻证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常用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等,对痰浊闭阻有一定疗效。

4.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㿠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全鹿大补丸具有益气复脉,可改善心肌缺血引起的气阴不足症状。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香蕉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

b. 适当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洋葱等,对心血瘀阻证患者有益。

c. 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对于痰浊闭阻证患者,要少吃甜食和肥甘厚味之品。

d. 可适当食用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等,适合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肾阳虚证患者可适量食e. 用温补阳气的食物,如羊肉、狗肉、核桃等,但注意不宜过量。

2.中医理疗

a. 针灸调理:常用穴位选择内关、神门、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三阴交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痛症状。

b. 按摩调理:常用穴位为内关、神门、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三阴交等。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3.情志调理

a.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以防情志过激导致气血逆乱,加重病情。

b. 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练习书法、绘画等方式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调节情志。

c. 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生活调理

a.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 7 - 8 小时为宜。

b.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在c. 寒冷、炎热等恶劣环境中运动。运动强度以运动后无明显疲劳、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度。

d. 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要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寒邪入侵,诱发心痛。

e.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加重心肌缺血。

中医调理心肌缺血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同时,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