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以前,我最大的爱好可能莫过于下象棋了。记得那时,父亲在一块刷得锃亮的木板上,给我画了一幅棋盘。家里但凡来了年长的客人,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我都要拿出这幅棋盘和棋子对弈上几局。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在傍晚放学后,经常拉着要好的小伙伴在街边邻里下上几盘棋,直到听见家人老远地喊道:“都几点了,还不回来吃饭?”
我是怎样与象棋结缘的已经记不清楚了,只知道下象棋的快乐,特别是赢棋的快乐,是让自己对象棋的喜爱越陷越深的最重要的动力。
因为经常下象棋,在邻里和学校中我不知不觉变得有些出名了。直到有一天这个“斐然”的名声,将学校里的一位素未谋面的老教师带到我面前。“听说你象棋下得不错,我们学校有一个小朋友也挺厉害,你们比试一下怎么样?”老教师饶有兴趣的说到。那时的我,自然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下棋的机会。于是便跟着这位老教师来到了一个办公室,片刻之后又进来了另一个小朋友。是一个小女孩,长得没有我高,爬上椅子跪坐在上面才能够着办公桌上的棋盘。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学妹却给我带来了“象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快速的几局下来,我就毫无胜算的完败了!对彼时信心满满的我而言,这简直是一件足以让信念山崩地裂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象棋的兴趣开始变淡,尽管这其中也有其它新的爱好加进来的原因。
我学习象棋的经历,可以说主要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家里的长辈教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和技术,然后便基本上靠自己在实战中的摸索。这种野路子看似成效显著,实际上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并没有带来太多技术水平实质上的提高。当遇到真正的科班出身的对手时,这个差距便被暴露无遗。(后来了解到那个小学妹曾是在专业机构学过象棋的)
能够自娱自乐的事情,固然是一种爱好。无关他人,无关成就,只要自己舒适惬意就好。就像唱歌跳舞,自己唱得高兴、跳得开心,不就挺好的嘛。但是,也有更多的与别人共同完成的事情,如果自己实力有限、表现欠佳,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愉悦感,久而久之自己可能也会对此失去兴趣。比如打羽毛球,如果自己总是拖队友后腿或是被对手碾压,那么自己也会慢慢变得不再喜欢打羽毛球了。
实际上,不论是本职专业也好,还是兴趣爱好也好,愉悦感的根本来源都是自己的不断进步及其带来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而无关乎与他人的比较。当一件事情越做越精、越做越好时,便会收获成就感;当因为做得好而被旁人称赞时,便会获得认同感。相反,与他人的盲目比较则会降低这种成就感和认同感。这些是跟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金字塔上部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相一致的。即便是无关他人的自娱自乐,也可能会因为平平无奇、无人关心而变得索然寡味。
有的时候,我们或许要用像对待本职工作一样的认真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像用对待兴趣爱好一样的热情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这样,兴趣爱好才可能会变得愈加浓烈和持久,本职工作才会变得不那么枯燥和乏味。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业余爱好可能无法成为一件谋生的技能,但它却是我们生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对健康爱好的追求和培养,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实现的。当然,前提是不要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不然就和误国误民的宋徽宗和明熹宗无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