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坚持记录自己

哈佛脑科学中心研究证明:每天记录的人,大脑杏仁核活跃度降低26%(更少焦虑),前额叶皮层增厚18%(更理性决策)。每天5分钟记录自己,你会发现越来越喜欢自己。

记录自己三年,不像以前那样迷茫,对自己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内核也在一遍遍的梳理中逐渐强大。

比如昨天和爸爸视频,没说两句,他就让我多看法律的书,说到最后我得知道每一个法条具体是什么。我当时就说,等我做到了,我还做什么行政,都能做法官了。

他说,对啊对啊。

大人就是这样,觉得什么事,做了就能成功。我没和爸爸说,其实我有这个想法,并且已经再做了,但法律知识对我来说是工具,用到才会看。所以说了又能怎样呢?他想要的是结果,又不是我多么多么努力。努力了不成功他不仅要失望,还得心疼我,顾虑我的感受。

所以不用什么话都要说的那么明白的。我现在把这件事说出来,也是劝解自己的过程,因为我其实挺在意家人对我的关注在哪里的。

答案虽然不是想要的,但在意料之中。习惯了,接受就好了。


记录什么呢?可以从5个方面展开:

1.记录微小成就

今天领导交给了我一个写视频脚本的任务,我的能力被发现了诶;今年还没点过外卖,又健康又省钱,我真的太棒了!

2.把情绪具体化,写下今天最强烈的情绪瞬间:

莫名其妙挨了顿骂,明明和我没关系,但毕竟我们是一个Team,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又不是只针对我,以后尽量消除畏难心理,不确定的多问问,总比问题出现了再解决要好;今天食堂早点有土豆丝饼,一口气吃掉3个,满足!

3.制定计划,提前预设行为能提高47%的执行率

明天要找一些好的故事,学习、模仿、然后超越;看完《长安的荔枝》。

4.感恩日记,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

同事今天请我喝奶茶,因为上周五等她提交文书,加了一个小时的班。但我没想要回报,因为都是为了工作。但收到后很开心,如果都像她一样的话,我怎么会讨厌加班呢!

5.重要决策前,列一张“利弊清单”

不确定能不能说的话不要说;说/不说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要我承担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否在这件事上适用。


一定要坚持记录自己。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人类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按部就班地起床、上班、上学、没有目的地刷手机,深陷在信息茧房里被大数据裹挟着无意识地接收信息。

想要打破这种困局,摆脱大脑自动驾驶模式的无意识行为,最快、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去记录。

那些被写下的文字、拍下的照片,甚至是随手存下的聊天记录,都是生活的碎片。比如去年今天,我去太原参加了一家国有企业的面试,虽然没被录取,但成绩是79.2,我很满意,说明我起码没有怯场!

记录的本质是意识的显微镜,像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内心深处、不被看见的真实想法。时间也不是无影无踪的,它偷偷藏在每一个认真记录的日子里。

现在立即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2025年6月11日,我决定好好爱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