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共读第10天有感
养育孩子的目的是教会他们对别人敏感,而对别人敏感,孩子们首先必须具有对自己的敏感。
而对自己的敏感,就是要孩子们必须清楚识别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情感自如的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孩子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 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让孩子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在他受到情感伤痛之后,每一次都可以随意地发作: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
1、在超市,3岁的小宝宝,开心的穿梭在各个糖果、饼干等零食货架之间,不停的往购物车里放,一边的妈妈说,宝宝刚才在家约定好了,到超市只能买一样零食,你答应了,不许不遵守啊!不嘛,我不嘛,孩子可以瞬间晴转阴,然后下起“雷阵大雨”,一边是气的满脸通红的妈妈,一边嚎啕大哭的孩子……
2、在家里,孩子闹着要看动画片,可是还没过多久,孩子已经吵着奶奶,看了一个小时,一看爸妈回来,又吵着看,爸妈不同意,就开始大喊大叫,囔着“要看,要看,就要看……”
3、在他人家做客,你家的孩子总能玩着玩着,两个小孩就会吵起来,争着要同样一个玩具……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而是指他应该在隐藏情感和释放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最终,他应该能够在必需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掩盖起来,但又不能盖的太紧,因为盖的太紧会让他即使在“安全“的环境中也没办法把那个盖子揭开,释放出自己的情感。
你会说在表达情感和把情感埋在心里之间找到平衡,然后在适当时候把其自如的表达出来,你会说这太难了吧,大人都不是容易做到的,何况孩子呢?对的,对于那些从小在缺乏情感表达的环境中,或是感情表达迟钝家庭长大的父母的来说,要改变孩子的情感表达的反应方式是一种富于挑战任务。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情感诉求的重点
一个婴儿宝宝,通过啼哭来表达他对食物和要大人抱的需求,父母在接受这个信息后,敏感做出积极的回应,而有的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要宝宝一哭闹,就抱,你这会宠坏孩子的”,于是没有去理会他,没得到大人温存的宝宝,他会感到害怕,沮丧或焦虑,他可能会因为累了,不哭了,成了“乖宝宝“,也有可能他不屈不挠,拼命的哭,成了令人“讨厌的宝宝“。
一个一两岁刚会走路、正要用触摸来了解世界的孩子如果被限制,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摸,他会有一种窒息感。亲近的人如果没有提前告知,无缘无故地消失一天或几天、几周,又突然回来了,他会失去安全感,会觉得周围的事情毫无规律、不可预料。
一个三四岁正要用身体活动来学习的孩子,如果身体活动被限制,再缺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再得不到大人足够的关注,他会害怕、会萎缩,或干脆用过分的身体运动和破坏性行为来替自己正确一些注意力。
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总被逼着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会焦躁恼怒。
孩子们的这些情绪、压力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不掺水分的心理压力。在孩子的情感表达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态度、引导却很重要作用。对于其漠不关心,或是压制表达,实际上你有可能在把你自己的孩子往消极、一个内心愤怒而压抑的世界推去。
孩子人生的前几年是学习和养成用正面还是负面手段来调节情绪的关键期,我们的重要责任就是教给孩子正面有效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
情绪没有好坏,让孩子学会调节
我们首先要对孩子持有同理心,承认孩子的负面感情,如愤怒、伤心、失望存在合理性。孩子的情绪都是自然流露,本来就没有““好“、“坏“之分,敢于表达都比掩饰来的好,主要做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用正面的方法教会孩子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自我调节,进而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教给孩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情景:
“爸爸,奶奶送给我的做生日礼物的项链坏掉了."
爸爸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注视着她的眼睛,用臂膀搂住她的肩头,对他说:我很难过,那真是一条特别项链。”他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会帮助你的,你的情感对我来说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
爸爸的这种反应让孩子的情绪放松下来,使她能够向他倾诉更多的情感,通过对他的倾诉来解除心里的圪塔,孩子既不会畏畏缩缩地不管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会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一条途经啦表达内心的悲伤。
孩子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通过接纳它的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学会帮助孩子更好表达自己情绪是一种孩子自我成长,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今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