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以生为本”的课堂

                   

一、激发学生思考,更多地创造课堂素材

    “以生为本”的观点给我的感触特别深。作为青年教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快速度。常常觉得自己讲得不够,浮于表面。如何逐渐地从教师输出到从学生输出,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考,是一个很困难的课题。“创造”在我看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学生的创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课堂也需要学生的生成。教师需要创造出一个能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的问题。借着这个平台学生来创造出有趣又有用的素材。如我去年执教四年级《去年的树》,我就发现学生在理解情感的表达上可以不只一种,不一定就要老师设定好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一次听何捷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商量》,当学生想要和其他同学请假换值日生,如果作为“同学”的何捷老师刻意刁难,学生会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结果就很有意思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制造矛盾和思考,我想这是语文课堂有趣又好玩的地方。

二、活用技术优势,全面地鼓励关注学生

      我始终认为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不论是哪一种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启发思维,都值得尝试应用。我最喜欢的信息技术是作品收集和比较。如果课堂时间充足,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的写字作业进行投影,讲解归纳问题和写法。水平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问题。这样和范字对比,和写字写的不错的学生对比,字写得不好的学生能直接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有了比较就知道了问题所在,有了比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老师要关注所有学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通常会发生“顾此失彼”“只关注举手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较为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低中段的孩子对“抢答”特别感兴趣。但是如果“抢答”的问题难度一提升,举手的孩子就少了。而我现在教授的班级内向的孩子不少,可以看到每次举手回答的学生可能就那么几个,老师在课堂上要活用信息技术,多给没举手的孩子一点机会,当学习难度提升,教师要多点耐心,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

三、进行小组活动,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里说的活动更注重思维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现存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在活动中,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启发学生思考。而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对话合作。此书介绍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受启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互动思考确实会比传统教师讲授要高效的多。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成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好伙伴,他们要搭建一个良好的表达的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好的学习环境中去。如有机会,我定会在课堂上尝试更多合作学习的方法。

      “以生为本”的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将不断求索努力以创造这样的课堂为目标。

以上一点浅薄的感悟,望多多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