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作为一个电脑游戏爱好者,我发现《文明》和帝国时代这样的战略游戏中有三个设定相当符合人类历史。第一,你必须先研发出来某种特定的技术,才能去做某些事情。第二,你不必担心自己够不够聪明,只要你的经济达到相应的程度,改出来的技术就一定会出来。第三,你无权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该出来”,它们的种类和次序都是设定好了的。借用前Google研究员吴军的话,技术革命就如同大潮,我们只不过是弄潮儿,而我们中的幸运者将处在浪潮之巅。
评估当前技术的影响,预测下一个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课题。比如,如果未来二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使工业机器人的能力超过现在的生产线公认,那么穷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不复存在,全世界都得面临高失业率。今天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突破能不能实现,但将来一旦实现,就会有识时务者在新闻出来的当天启动应对方案。
本书的一个遗憾是它没有预测目前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下一个天下大势是什么。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很多技术就算出来了,我们也很难立即看到它真正的影响。当初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他设想的最主要功能是播放有声书,怎么也没想到录音技术的最大用武之地居然是在音乐市场。
凯利热情地欢呼技术进步,认为技术总是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标准。从大时间尺度上讲这当然不错,但在小时间尺度内,某些特定技术的出现未必对所有事情都是好消息。比如互联网对世界和平是个好消息吗?如果本文开头提到的Ivan能一直活到今天,他也许会有一个比凯利这本书和自己一百多年钱那本书中的观点都更不乐观的看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Jervis曾经在1978年提出一个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和平的非常有意思的理论。Jervis发现历史上进攻性武器技术和防守性武器技术是交替进步的:每当进攻性武器取得主导地位,战争就会变得更频繁;而每当防守型武器更强大,战争就会减少。
比如欧洲历史上在12世纪和13世纪因为广泛修筑堡垒而相当和平。但15世纪大炮的出现使得战争增加。而16世纪星形要塞(也就是小说《窃明》里说的棱堡)的发明使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几乎不可攻破,欧洲重回和平,一直到18世纪拥有更长炮管的自行火炮出来才打破僵局。这种武器的交替上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对坦克,直到冷战时代终极放手武器,也就是核武器代理恐怖平衡下的和平年代。
根据这个理论,乔舒亚·库珀·雷默在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还是防守性武器?他认为是进攻性武器——因为互联网是的组织恐怖袭击比阻止恐怖袭击的成本低得多。
技术想要变得更高级,想要变得更无处不在,它有时候也想要帮助我们,但更重要的是,它想要独立地发展。
你爱,或者不爱它,技术就在那里,不悲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