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银行业的年关,好像越来越不好过,造成银行今日不爽局面的,到底应该怪谁?怪自己?怪他人(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其他金融机构)?
在体育赛场的竞技道,自己没有获得好成绩,如果责怪前面的人跑的太快,可能显得很没有道理;在商业竞赛场也一样,如果责怪他人太强,道理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要搞清楚传统银行哪些业务正在被分食,首先要搞清银行的主要盈利业务。存、贷、结算是传统银行的主业务。
先看存款市场,本来银行依靠着国家信用,吸收存款,向社会和企业家提供运营资本,让闲散资本被充分的利用,提高货币流动效率。简单理解,银行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利息收益。
要贷款出去,就需要更多的存款。如今的存款业务在猥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过去半年,中国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在短短半年跑了3.12万亿。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
反观互联网金融,在日新月异的吸金。要不是监管对互联网金融有所限制,银行的存款流失的更快。
其次,我们再来看理财业务。银行内的传统理财业务,总在想方设法的追求如何服务高净值客户,对账户里只有几千到几万的客户,基本不予理睬。传统银行的态度是,谁有钱我就为谁服务,但互联网金融不一样,理财产品可以从100元开始,把很多人的小零钱,积攒成了大数额,然后做财富管理。
互联网最初原本是在拾银行的牙慧,可如今已据规模效用。我们发现互联网是从底层往上打的一个套路,银行应该乘此互联网还没有大面积到达高端之前,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精进高端,要么抢夺低端市场。
最后,我们看支付业务。这块银行业被蚕食的够呛。我们基本上是直接从刷卡时代迈进了数字时代,互联网确实给传统银行在这项业务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也是从支付业务开始,突破银行的垄断性质。
某些银行总以安全为借口,不肯做出改变,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追求不变的,最终都会淘汰。当然在银行业也不乏有远见者,它们抓住互联网的趋势,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寻找未来的银行之路。
接近尾声,讲一个听来的故事。话说在一条街上,老板开了一家饭馆,因为只此一家,生意红火了很久,排队的人总是很多,老板忽然有一天发现排队的人没有了,这时抬起头,看见对面已经新开了好几家饭馆了。老板向管理街区的负责人痛诉这些饭馆,希望管理者能够站在自己这边限制其他人的生意之路。
老板这样做合适吗?老板该责怪这些抢了他生意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