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回忆录。
一直听人说起,一直没有去看。
一直耳闻百岁杨绛,中国才女,却一直错过。去年她病逝的时候举圈哀悼,也在那个时候,这本书一直被提起。然而没有自己读过,没法感受其中曲折。
关于一家三口的甜蜜又悲伤的故事。一起的甜蜜,失散的悲伤。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讲得是她的失落梦境。非常短。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不是很长,可是一开始是不好读。因为一开始你会读不太明白。不知道为何他们分开,也不明白为何如此之多梦境,梦境又犹如真实一般。后来才恍然大悟,大约这些都是象征。可能因为不曾亲身参与女儿离开的一切,化成一篇这样的故事,来讲述我们仨如何失散,如何的悲痛,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来的,于是变成这样一篇故事。到结尾读完就跟杨绛先生一样心和眼眶发热,感觉特别心酸。感觉她书里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从书中一起飞出来,悲从中来。
一直以为悲伤到极致的时候文字语言是很难描述的。但是她的文字饱含压抑,哀痛之极。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着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查了一下这本书是2003年出版的,她的女儿和丈夫分别是1997年和1998年患病相继离世。想来杨绛先生也是习惯了好多年一个人之后,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数度回忆哽咽,下笔含泪地写下这些故事吧。
所以看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都不忍翻阅了。
她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悲伤,纪念他们。读书写文,整理丈夫的笔记书札,回忆自己的珍藏记忆,把悲痛化成力量,变为珍贵礼物馈赠后人。
致敬!
这世上啊,离别总比欢聚多。
习惯了送别分别。
但是生离死别关还是很难跨越。
没有什么会一直在你身边。
一直在你身边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直在你身边的什么。
好好想。
好好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