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一、逝者如斯夫
2019年7月7日下午1时50分,刘文西老人去世了,享年86岁。
倏然,一股悲情涌上心头,与他熟识的朋友呆坐在座椅上,陷入了对老人的追思中。
三秦大地的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对一位艺术家的真诚热爱。
“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画人民,人民爱人民艺术家。”
“他是一座丰碑,是人民的丰碑、艺术的丰碑。”
刘文西一生不忘初心,始终坚定地跟共产党走。还是在17岁时,当他第一次看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他就坚定了自己一生的艺术信仰。
从那时起,那本皱皱巴巴的小册子,从此终其一生地被他保存着、收藏着。熟悉他的人都理解他,他收藏的何止是一本小书,他收藏是一种信仰,一种忠诚,一种雷打不动的坚守。
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刘文西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巨星陨落。令各界人士无限悲痛!
二、浙江青年黄土情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
其实,1933年出生在浙江嵊州的刘文西,少年时期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据说临摹过《芥子园画谱》。美术老师看他有天分,就让他为学校里画一些宣传画。
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
1957年,大学还未毕业的刘文西来到延安。在延安,充满好奇的刘文西,热情似火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不断寻访,他被共产党人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延安这块黄土地上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赤诚的人民,也让他魂牵梦绕。
1958年以来,刘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陕北,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沟壑,20余次在陕北过大年。陕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陕北,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真心真情同陕北人民相处,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陕北题材的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刘文西常说:“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我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近10多年来,只要身体允许,刘文西几乎年年都要到陕北过大年、写生。每次来陕北,他都能叫得出许多老乡的名字,记得老乡家有几口人。老乡们见了他,更是兴奋地喊:“那个在钱上面画毛主席的画家又来了!”
在陕北采风,刘文西与随行的画家们每天总是从早晨8点左右乘车出发,在蜿蜒曲折、寒风凛冽的山路上颠簸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而一到村子,他就带着采风团成员和乡亲们一起扭秧歌、打腰鼓、唱大戏,中午就在村里吃,晚上回到住处还要与大家交流一阵子才肯休息。
在长期的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刘文西获得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数十年来,他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多次获国家级大奖,代表作《毛主席与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作品深受人民喜爱。
“刘文西是一座高峰,有着铁一般的信仰和追求。他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仰,就是因为他身上迸发出来的那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对艺术和人民的爱!这种爱可以超越时空,穿透历史。”
获悉刘文西去世的消息,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共德动情地说。
“文西先生终生献身于艺术,献身于西部,献身于人民和土地。他几十年如一日,以满腔的挚爱用艺术竭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文化学者肖云儒感到无限悲痛,“他是我们时代的一座艺术高峰。
他描绘的延安时期和陕北父老乡亲的大量佳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他创建的黄土画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有影响的美术流派。作为新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哺育了几代美术人才,他的思想和艺术润泽了千千万万学子。”
三、西方有个达芬奇,东方有个刘文西
有句顺口溜是“西方有个达芬奇,东方有个刘文西。” 从20世纪中叶起刘文西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水墨画写实派风格的发展方向,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世纪60年代初
刘文西创作的《祖孙四代》被永久载入史册。并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一方天地,成为“黄土画派”的领军人物。
在公众场合,如果不是左右搀扶和前呼后拥。人们很难将这位老人与拥有诸多荣誉的刘文西划上等号。
时至2004年,黄土画派在刘文西的倡导下正式成立,以扎根于黄土地,通过画黄土地、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展现“黄土精神”,傲立中国画坛,形成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刘文西长年坚持深入生活,赴陕北100余次,走遍26个县。在那里度过了40多个春节。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80多岁还继续去陕北采风创作……
这是刘文西几十年艺术人生的缩影,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根和脉。刘文西说:作为艺术家,要尊重生活,塑造最有价值的东西要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塑造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
作为当代中国黄土画派的奠基人。他在画派创立体系建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83岁的时候,刘文西说:“要把我60多年对黄土地的深刻感悟在画中表现出来,是永远也画不完的,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我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我们黄土画派的画家很可爱长期在人民中间去画人民,去画我们的江山,我很感动,虽然年龄大了我还要跟大家去好好地战斗。”
刘文西如他说的那样,一直是一个战士,一直和陕北的人民战斗在一起。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画笔完成了一次次伟大的绘画壮举。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就是最好的诠释。
同为浙江人的诗人艾青曾经写过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刘文西先生将长眠于这片他深爱的黄土地,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也是黄土地的主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是石墨杨,讲故事的石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