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年仿佛没有太多痕迹,嗖地一下就过去了,仿佛只发生了两件事,辞职、考试。九个月的时间真正做些事情,给自己一个交代,做完不再回头。想想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15年考研未果,当时没想清楚还要不要考,觉得继续考下去似乎是逃避现实,也想要看看别的可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毕业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独自面对生活后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工作和生活中各种琐事层出不穷,身份的转换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平衡。那时候常常有一种出离感,觉得自己仿佛不属于眼前的这个世界,生活在别处。安宁感仅仅是暂时的,没有方向才是最致命的痛点。在这个用高音喇叭鸣放着“个性”与“不同”的时代,也曾想追上时代的潮流,但很遗憾地发现,至少迄今为止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异于常人的天分,更不具备“装”得不同的潜质。曾不止一次在焦虑迷茫中问自己,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哪里。这命题太大了,年轻的小朋友仅凭想象是无法得到答案的。一直拧巴着挺难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自己和解,踏踏实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拥抱眼前的未知和多样性,用行动试错,慢慢去找答案。对于那些很早就读懂了自己内心的人,比如很小就立志从医或写作,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往哪里去,我抱有最美好的祝愿;但如果很不幸,你和我一样,有时内心戏超出自己能懂的范畴,对人生有选择恐惧症,那么不纠结于选择本身,大胆地往前走,多些唯物主义精神,对待这个世界多些客观,做了哪怕是错了,至少排除了一个选项,也比痴人说梦更加逼近于真实值。
去年年底决定要辞职,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至少不后悔。行业壁垒摆在那儿,想要进一步往前走,考研是必须的。壁垒,说白了就是硬实力,简单粗暴,但也只是最低的要求。只有满足了最低要求之后才有资格谈其他。若在职考,工作、考研、注会,我没办法兼顾;若辞职考,空出大半年的时间,考研、注会、雅思同步进行,总有一条路能走通,精力也差不多够。也觉得自己需要时间沉淀,欲速则不达。于是,决定辞职回家考研。目标是雅思7,注会过三门,考上研。结果是雅思6.5,注会过两门,考上了研。前两项都打了折扣,最后一项幸而保住。过程中做的和想的常常会有差距,这也是老毛病,但内心却成长很多,渐渐能看自己顺眼,能与父母愉快相处,能化压力为动力,能少想多做,算是对得起自己。
关于选择
先说一下我的两段考研经历。第一年考研时目标是上海财经财务管理,专业课分别是数学三和中级宏微观经济学,最终数学拉分严重,没能进入复试。第二次决定要考研时,因为辞职考研有很大的风险和机会成本,我的想法是求稳。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客观分析,不再好高骛远。刚回家的时候,我重心在雅思,带着看些税法和数学,学校还没定,当时的想法是复旦非金融专硕或是外经贸金融专硕。六月正式开始复习考研以后才发现,必须要承认自己在数学上的短板,适时地扬长避短而不是死磕,方向不对要及时调整。名校固然好,但若考不上也和你没关系,最终觉得要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看起来高大上的。无论在哪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会结识什么样的人,毕竟人以群分,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才会遇到更多更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六月初定下对外经贸金融专硕。
建议:
1.选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兴趣和能力,扬长避短。
2.一旦做了选择就要坚定不动摇,无论出现了什么意外事件,都不要轻易质疑自己的选择。总会有瓶颈期,也可能会有各种小概率事件,但是只有内心坚定才能提高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
3.考什么不重要,考上什么才重要。就考研而言,还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事情。
4.前期搜集信息非常重要。往年的分数线、报录比、专业课难度,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推荐:学校及各院系官网、考研论坛经验贴、已经考上研的学长学姐或熟人。
关于初试
初试总分:369 (政治67/ 英语83/ 396经济类联考126/ 金融学综合93),排名40+。
我是回家复习的,因为觉得可以省去很多租房吃饭等很多麻烦,也可以多陪陪父母。至于研友的问题,如果在学校复习,不喜欢一个人自习,有自制力比较强的志同道合者,可以互相监督相互帮助则是最好,如果没有,自己一个人,做好不流产的计划,内心坚定,未尝不可。在家复习,最大敌人和动力都是自己。深刻感觉到与自己和平相处异常重要,开始接纳自己的很多缺点,觉得这就是你啊,与其拼命渴望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不如低头做好自己能做的改变。自控力的提升是一个过程,我并不是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看了自控力方面的书籍,也自己尝试些小方法,比如,不给自己定大而无用的计划,坚持每晚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和进度,学习时远离手机和网络,压力和不开心通过日记来释放,每天坚持瑜伽或跑步。以前想要的很多,看不惯很多,爱钻牛角尖,常常不开心。虽然自己仍有这些毛病,但对人对己明显比以前宽容很多,真的体会到越宽容越快乐。
我先考的雅思,然后考研和考注会同时进行。有时候真的不能顾虑太多,决定了就要去做。有朋友跟我说,有人同时准备考研和司考,结果双双落空。而我只知道这几件事是我打定主意要做的,考虑了难度和精力也觉得自己可以兼顾。既然空出了大块的时间看书,就索性多做些事情,虽然过程注定艰难。早晚都要面对的,逃避只会不断地让自己妥协,我不想那样。
我三月回家先准备的雅思,期间零零碎碎看了些税法的内容,四月底考了雅思,五月出去浪了一圈,六月正式开始复习考研。六月到九月,专业课做了一遍笔记,数学逻辑基础过了一遍多,英语没花太多时间每天带着看些阅读翻译,注会财管和税法过了一遍。现实总比预想艰难。注会严重拖慢了考研的进度,尤其是专业课。原计划是考三门注会,但八月中旬发现时间很紧张,压力常常会让人焦虑,毕竟考研才是主要目标,所以就决定只考两门。
九月底才开始注会二轮复习,当时理性告诉我可能来不及了,但我就是不想放弃啊。抱着试探自己潜能的心态,考研的复习暂时搁置,二十天疯狂地记忆、刷题。早起晚睡,滚轴一样地生活,特别累的时候,夜深人静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答案是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情。疯狂的十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每天早起晚睡逼着自己背书做题,咬牙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让自己后悔,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勇敢果断坚持。考完觉得就算不过也值了。
这么做的代价是巨大的。考研复习暂停二十天,再开始的时候遗忘是一个障碍,另一个是政治开始的太晚。十月底才开始复习政治,风中劲草配合大纲,配肖秀荣1000题,真题、模拟题背诵,我只有两个月。最后阶段政治把我折磨得极为糟糕,有两天每天死磕政治却效率极低,考完感觉自己会止步于此,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费力不讨好。再加上专业课的大量记忆,脑容量严重不够。十二月中旬,注会查到成绩,两门都过了,在那个时间点是莫大的鼓励,至少不再焦虑。最后几天,每天对着预测题背的天昏地暗,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下面具体说说各科目的复习:
431金融学综合:
蒋先玲的货币银行(金融)学是重中之重,有两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老版)和机械工业出版社(新版),内容基本差不多但仍有区别,有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互补着看。我前期只看了老版的,后面发现有些知识点缺失,所以又过了一遍新版的。习题最好是跟上进度,我是看书、做笔记、做习题同步。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整体比较散,铺的面很广,讲故事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联,是国外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所以不能用中国教材的逻辑去想这件事,要习惯这种讲述方式。看完一章,自己总结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把握它内在的逻辑,一些案例感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普及常识,没有高深的理论,读起来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篇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的部分需要重点理解,第三篇金融机构中的一些章节了解即可。米什金配套的的习题集可以用来练手,也有助于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我本科是财务管理,也考了注会的财务管理,所以对公司理财比较熟悉,罗斯这本书的难度比注会容易很多,出题的角度偏重文字理解而非计算,所以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着重整理了一些基础理论。罗斯的教材配合课后习题过两遍基本可以了,习题集可以不做。
国际金融贸大考的比较简单,我参考了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对照历年考点,整理了一份笔记。书没有全部读完,但是笔记中考点已经基本覆盖。这部分比重不高,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纠结哪些考哪些不考,基础的理论理解记忆就好。
二轮三轮中我还参考了惠园的红宝书和财经热点、科兴的红皮书和蓝皮书,查漏补缺加深记忆。重点还在自己整理的笔记。市面上的任何笔记(包括红宝书)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作为参考很好,但最终都需要自己总结归纳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看似麻烦,在后期则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笔记做了是为了给自己看,一轮复习中做了这个工作,后期仍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时常翻看,多次重复记忆的效果远好过强行机械记忆。
396经济类联考:
逻辑:第一遍逻辑精点配合赵鑫全的视频,看完形成核心知识点的笔记,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第二遍直接刷题,用的逻辑分册,题很多,质量也很好,基本都是历年真题,期间反复翻阅笔记。第三遍,计时做套题。前面基础打的好的话,后面已经发现正确率已经不成问题,重要的是速度速度速度。我用的逻辑1000题,题质量一般,但也没发现更合适的,用来练手。第四遍,真题。最大的感觉是仿佛都已经做过,得心应手。第一遍的时候需要整块的时间来听课看书,之后我每天只用小时间来刷题对答案,比如看专业课或注会累了的间隙,效率高且能放松,最后反而很享受。
数学:我两年前考过数三,有了对比才知道396的数学真简单。第一遍用的经济类联考数学精点(不是mpacc那本),基本知识点我参考自己当年数三的笔记。第二遍发现了跨考的核心笔记,配合跨考的60天攻克800题,非常好用,有了它感觉第一遍可以忽略。第三遍,计时做真题。题不难,但要的是速度和正确率。
写作:我是十月底考完注会以后才开始的写作和政治的复习。写作分册配合赵鑫全的视频,因为逻辑基础打的好,也并不觉得开始的很晚。重点是一定要自己动手写,用稿纸,计时,保持书写工整,这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政治:
我十月下旬才开始复习政治,时间很紧,每天花的时间不少,但是总记不住,效果非常不好。我都是被注会逼的,这种经验太不值得借鉴。我是没有时间细细研究大纲解析了,风中劲草核心知识点配合大纲解析,辅以肖秀荣1000题,过了第一遍。第二遍背风中劲草,做真题、看形势时政、肖八、肖四,背预测题。考完觉得可能会挂在政治上,所以我的政治是反面教材,千万要早点开始。
英语:
我大一是英语专业之后转系,那一年中迅速地扩充了词汇量,所以我在两次考研中都没有专门背过单词。我四月考了雅思,虽然总成绩6.5不理想,但阅读单项8.5,所以对阅读为王的考研英语有了谜之自信。每天给英语的时间不多,烦了累了才看英语,做真题对照翻译,标记生词,翻译长难句,就这样真题过了两遍。写作最后练练手就上了。这样做是危险的,考场上,阅读果然很顺畅,但翻译和写作严重拖了自己的后腿。还是不能轻敌啊。
关于复试
复试分数:97.55,加权总成绩排名专业第六。我报的是国贸院,国贸院的复试只有面试,比较随意。包括两部分:英语+专业课/财经热点。
英语会有四篇文章,选择一篇阅读3分钟,老师收回文章,就文章内容提问3、4个问题。文章篇幅大概是一面A4纸,正常字体,内容多来自近期的FT、经济学人等杂志。阅读的难度是有的,但是速度更重要,要会略读,能抓住关键词句。老师的提问基本围绕文章展开,阅读中不必逐字逐句,要做的就是抓住关键词,老师提问时结合用关键词(数字)结合common sense来展开,用自己的话复述,基本的东西答出即可。推荐阅读:FT中文(英文部分)、经济学人。
专业课提问范围比较广,初试的专业课内容是基础,还会涉及财经热点。老师会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往深挖。当时老师围绕金融衍生品和QE分别问我了一系列的问题。准备时要过一遍初试的笔记,然后多看一些财经期刊,比如财经、新财富,关注财经热点。建议不要只看app中的标题信息,纸质版或电子版的期刊中的内容更有营养。
一年的考研时光结束,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但过程中的一切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期间虽时而焦躁但从未后悔,人生不可回头,但回望时能够看到自己的蜕变,就是成长。当初决定要辞职考研的时候,自己写了一段话:从来不相信什么你已经努力了结果不重要的鬼话,只有结果才不会骗你。过程中不自欺欺人才对得起自己。慢慢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狗都懂的道理,不给自己做那些只是看起来完美但总是流产的计划,就是往前迈了一大步。能够舍弃,才能大步往前走。
某夜读《曾文正公嘉言钞》,“耐冷耐苦,耐劳耐闲”,尤其后四个字,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