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初初读到这句其实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初初的自己根本就不谙世事。昨天没有读够两小时,今天跟孩子们在一起说话,跟朋友们在一起海阔天空,跟家里的人促膝长谈,都觉得有些黔驴技穷。
昨天读到的是《傅佩荣讲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君子必读书目。只是十分深奥,不是每一个人捧起它就会有锲而不舍完成他,成就自己的宏愿。
这本书的智慧如同宇宙般辽阔,温柔的提醒如同浩瀚的星空详实。
“上善若水”对我的影响最深,却做的不多,惭愧。启书之际,颇多怅然,掩卷那时,但愿是更多欢喜吧!
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孔孟老庄,以至于我们这些晚辈囫囵吞枣混为一谈。没有细读,真不能好为人师。老子的《道德经》所说的,和仁爱慈悲忠孝毫无关系。儒家是真诚,道家则是真实。真诚,只对人有效,而真实,对万物都有效。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其真实的一面。也就是说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道为中心。孔子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细细品味,这真的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
今天,几位朋友小聚。同在一座城市,方圆不过十里,常聚在朋友圈,真正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之又少,不知道都在忙些什么。虽然会因为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而无法面对面,互相调侃,也会因为纷沓而至地相聚而推杯问盏,嘘寒问暖。

或许这又验证了庄子的证明:人间的荣华富贵,表面看起来会让人快乐,其实可能带来痛苦;相反,人间看起来的委屈、无奈却可以转成积极的逍遥自在,这就是道家精彩的地方。
席间,朋友随口一问:“你很喜欢苏轼吗?”我十分笃定地点点头。
朋友说:“每看到苏轼‘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之句,都有慷慨悲歌之意。”我只是淡淡地回应:“一蓑烟雨任平生。”
朋友又有悲悯:“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却能够释怀江河湖海,令人佩服。”
我补充:“人人心中都应有柔奴,才会此心安处是吾乡。”
朋友似有不悦,反问:“你可有心安。”
我坦诚相待:“我心安了。偶尔会不安。”我没有答非所问。
我想。这也是道家所说的精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与不安,全然是心中的格局。这需要修炼。
修炼自己。达到一个成功的境界,可以参考四点,第一,目标明确。活着要知道自己目标何在。第二,全力以赴。一个成功的人因为知道目标何在,所以他愿意去奋斗。第三,自得其乐。人一定是快乐的。如果连使自己快乐的能力都没有,成功只是纸上谈兵。第四,提升心灵。做成这件事,心灵因而往上提升,做成下一件事,心灵又在提升。
的确,在道家的智慧体系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常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但老子却说其出米远,其知弥少。也就是说知识的多与少,都是相对的。读可,不读亦可。如何去找适合自己的呢?只能在求索的路中踽踽独行,或者是抱团前进。即使摔倒了100次,也有101次站起来的勇气与坚韧。
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没有固定的答案,永远在两极之间权衡,以期许适合自己的状态。恒定地,在真实的天地中,让听去听,让看去看,让闻去闻,去发现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