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承诺和一致性
古有千金之诺,人对于自己的承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凡是与自己相关的更为关注。当外界对于他个人行为一致性的要求时,他就会自觉按照承诺执行。
自己的案例:在培训时可以采用这个技巧,鼓励对方分享留言。
培训开始时选择了几个人做自我介绍,有随机的,有特意选的,通过自我介绍赋予对方责任感。
随机的几个最开始都是懒散的,不怎么认真听讲的人。在自我介绍完后,在大家都知道了他是谁的情况下,个人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更注重正面形象,好像被赋予了认真听讲的使命,居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上主动认真提问,过程中也很配合,过后对培训的内容也更会持正面的反馈,同时乐意在朋友圈分享转发;
特意选的是本场活动的线下组织者,不过培训同事都是各地来的,不太了解这场培训的组织者实际是谁。因为给她机会展示自己,说明她在本次培训中的努力,强化她组织的使命感和行动的一致性,是她会更努力继续组织维护接下来的培训过程。这就和上课老师点名提问一样的道理。
“个人承诺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以防止顾客变卦的心理工具。”
人们付出了越多的努力、精力、辛苦,就越会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忠诚度也会越高。
人们会更加珍惜和高评价得之不易,为之努力奋斗过的东西;更具忠贞不渝和献身精神,也能极大的增加团队凝聚力和生存能力;
例如,现在看到的团队一起外出早操、军训、新兵训练营(兄弟连电视剧)
一致性要求:当一个人被冠上勇者的称号,并被预言会打败恶龙时,本来普通的人就会向勇者称号的行动一致(哈利波特例子),会变得正义、勇敢、自信;要与自己的信念、外界的舆论保持一致,他就会选择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
人都是被塑造的,这就和夸奖理论一样。
第四章社会认同
人是群体性生物,对于社会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提到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就是社交的需求。每个人都从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命,行为准则。
制造案例,寻找托手,树立榜样,显示自己很受大众欢迎,促使对方启动社会认同模式,从而继续采取同样的方式。
在这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著名的吉诺维西案例:数十名目击者看着受害人被杀死,无一人报警。当时的舆论,都是谴责目击者人性冷漠,道德沦丧,但是纽约两个心理学家却提出了另外的论证,那就是多元无知效应:
在大家都不清楚会发生什么,当第一个人若无其事时,大家都会仿效,装着若无其事,其实都不了解情况,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眼睁睁看着出事。
自身也有过这个体验,并且以此契机解决了难题:在课堂提问或者要求承担责任时,主动回答或者承担的很少,大家都在观察彼此的反应,如果没人响应,所有人都会有社会认同的倾向,即都不出头;但如果指定某人时(例如上次提到的自我介绍),赋予了某人的实名感,促使某人行动时反而会激发其他人的社会认同效应;
在高中时有次举办年级演讲比赛,每个班级要先举办预选,自由报名。通知下发后,班级几乎没有人报名,作为班团支部书记,也是本次比赛的负责发起人很是惆怅,想要寻找解决方法,暗中要求了几名同学报名,然后再班级公布。引导全民报名的气氛,激发大家的社会认同心理预期,最后全班近三分之一的童鞋报名;
中国案例:小悦悦事件,所有的邻居街坊,行人走在场围观,没有主动站出行动;这表面说的是社会冷漠,但其实社会认同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很多人围观,但大家都责任感都降低了,都希望对方会站出来,互相推诿本是中国人或者所有人都擅长的心理战术;----社会认同原理。
启示:当遇到危险紧急情况时,受害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围观者的不确定性来获得更多的救助可能性,例如要果断的“指定某一个人”,寻求他的帮忙,同时要“明确表明自己的危机情况,例如喊出‘救命’的字眼,希望得到明确清晰的救助,例如帮忙打110或救护车”。
一旦有人进行求助行动了,就会感染其他更多参与进救助行动(也是社会认同原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