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关于这本书的上半部分的推荐文,今天就大致说说我对书的下半部分的心得体会。作者弗兰克尔创立了心理学上的意义疗法,书的下半部分主要就详细阐述了他的这一学术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理论,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却永远不会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或面对某个人(如去爱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另外意义疗法里还提到了“矛盾意向法”的技术,它的基础源于以下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发生(就是俗话说的你怕什么它来什么);另一方面,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让患恐惧症的人关注所害怕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举个文中的例子,一名年轻的医生由于害怕出汗来向我咨询。他只要一想到出汗,马上就会大汗淋漓。为了切断这种恶性循环,作者建议他在将要出汗时下决心让大家看看他是多么能出汗。一个星期后,他来告诉作者,只要他遇到了引发他预期焦虑的人,他就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的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的汗!”结果,遭受这种恐惧症折磨四年之久的他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同样很多结巴的人也是这样,越是害怕在人前说话结巴的人,偏偏在越紧张越在意的时候,才会越结巴。我因为带孩子喂奶一年多的时间里,养成了半夜睡觉总是惊醒的状态,一惊醒就容易失眠,有时候失眠就长达一个多小时,第二天早晨精疲力尽,心里或多或少对睡觉这事情有了一些恐惧,总担心自己晚上会失眠。在刚看完书的那一晚,我决定试试这种“矛盾意念法”,认真下决心那晚一定要失眠2个小时以上,看看自己能熬多久。结果那晚一直睡到天亮,一点没醒!这个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我建议有些轻微恐惧症的人可以试试这种方法,当然病理性的就不是这种简单的心理治疗法能起作用的了。
因为本书后半部分设计比较多的心理学上的知识,有的时候感觉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这么好的书只是粗略的看一遍不足以让我领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本书的精华,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我还会再重读一遍,我想会有更深和更新的认识。
因为我的理解有限,所以推荐文只能写成这样,但真的推荐大家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