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别焦虑,带上你的读心术

“这题出的太变态了!”

“好难!我不会!”

“出题的脑子有毛病吧!”

“我今天好累!脑子不转了!”

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的学生也不例外。

有时,他们还会试探着问:“老师,这是谁出的题?”

得知是我后,大概忍住了后半句——出题的太变态了!

甚至有个别孩子,听我讲解时本来眉飞色舞兴致勃勃,还不停地接话把,全班数他最兴奋。

结果一到练习环节,就这里疼那里痒,变着法的告诉我“老师,我今天太累了!”“老师,我不舒服!“


敌对情绪才是成绩差的根源

结果可想而知——抱着这样心态的学生,总是胡乱地凑合上一个答案。

久而久之,我发现学习见效慢的,不是那些基础最差的学生,而恰恰是这些把出题人看成“假想敌”,一看题就打退堂鼓的孩子。

就阅读理解而言,虽然文章、题目花样众多,但其类型是一定的。

只要课堂上认真听了方法讲解,按步骤操作照葫芦画瓢,每个孩子都能将题目较好地完成,基本上不存在“太难做不出来”的问题。

那为什么那些孩子会这样抱怨呢?

借助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目的论”,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推导出答案:

告诉自己是出题人的问题,我无能为力,责任就转嫁给了他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逃避难题了。

最终的结果是,出题人永远地成了孩子的敌人。

然而,带着敌对的情绪去做题,只能成为题目的仆人,在考场上被到处指派,被动接受,精疲力尽。


换位思考,考试的法宝

孩子的这点小心思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谁没有想逃避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而不是急于指责。

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又怎么会知道?


知名心理学者、北大高材生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中介绍了他的考试经验:

他在高中时原本只是班上10名开外的学生,按照平日成绩预计,高考如果发挥得好,能上个重点,如果发挥平常,也就考个普通本科。

甚至在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他还只是班上的第19名。

考前的不停反思,使他的成绩迅速提高,最后考得级部第一,进入北大。

在他的“神奇”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和出题人换位思考”:

站到考官的角度上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出题”,那么,敌对的心态就会消失,考官也就不再神秘和高高在上。

这其实讲的是一种审题的策略。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考的所有题型,咱都练过。

考试时做阅读理解时先看题,问问自己,这是什么题型,它的解题方法是什么,出题人要考你哪个知识点。

在心中默念,甚至是在草稿纸上简写一下,然后再去看文章、做题,便会下笔有神。

别以为这只是个“小伎俩”,试着去做,你就会知道它是你识破出题人的“读心术”。


分解目标,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们常常会被一个大难题吓怕,然后逃避绕行。

其实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按部就班去完成,世上便无难事。

变大为小,化繁为简,也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孩子们,无论什么题,一定不要告诉自己“太难太变态”。试着分解目标,这样去做:

1、带着读心术去考试。思考出题人变着法的出这道题,到底为了考你什么。

2、记住老师的话。想清楚第一条后,按照平时老师讲解的方法解答题目。

3、记住前两条。如果你能始终这样做,请确信,没有什么题目是你做不对的,因为,你是如此聪慧。

站在孩子背后的家长朋友们,也请您这样去做:

1、管住嘴。不盲目指责孩子逃避学习,因为我们自己也会犯错误。

2、做个好助手。协助(可不是强制哦)孩子练习上面的步骤,养成习惯。

3、别着急。成功不会一蹴而就,请保持耐心,并及时鼓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