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惦惦
曾经,有个人问心理学家武志红:你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而他回答说,我想带来一些认知上的改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个文化里,有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词,我们觉得这些词甚至很好,但其实这些词都有很大的问题。
比如成功,在这个全民都要追求成功的焦虑时代里,每个人都在美化成功,美化财富,美化权势。只要成功了,我就能拥有一切财富与地位,我肯定就能幸福美满快乐的。而真的就是这样吗?
有个低调的富二代在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分享了他身为富二代的不快乐,他家有中国一半的航母明斯克号,据说家产有200亿,新西兰留学归来,在父亲某投资公司担任总经理职位。
很多观众都觉得他太作了,拥有如此令人羡慕的身家,却说他不幸福,不快乐?然而,他却说,他一直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成功的光环使得父亲变得非常强势,让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他没有选择,没有自由,他“必须听话、必须成功”。
大家还记得哪部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哈利·波特》电影,里面的哈利扮演者丹尼尔,随着系列电影的成功,让丹尼尔从小便收获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财富,他是全剧组片酬最高的男星,还曾登上英国30岁以下富豪排行榜首位。
但这部剧同样也为丹尼尔带来了苦恼,也许是因为他太想摆脱“哈利·波特”的标签,所以使他迫不及待地通过酗酒、抽烟、拍裸戏来宣布自己已长大成人。
为什么这些人的成功不但没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反而摧毁了他们往后的人生,让他们陷入低潮。
临床心理学家史帝文·贝格拉斯博士给出了一个对于成功认知上的改变,提出了“精疲力竭症”的职业成功心理疾病。他说,患上精疲力竭症的职场人士因受限于自己的工作或职业生涯,并无从逃脱,也无法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由此而产生了失望、焦虑、恐惧、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酗酒、毒瘾等身体健康问题,以及自残自毁等异常行为。
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职业人士都会有这种精疲力竭症。表现为对工作缺乏兴趣,总不在状态,身心俱疲,而成就斐然者的症状往往尤为明显。
看来不止是光鲜亮丽的名人会有精疲力竭症,有可能连普通职场小白领也会受困于职业心理疾病中。
原来我最近的不想工作,痛恨加班,尤其讨厌周一的到来,不是闹情绪,而是因为我职业倦怠了。
长期关注职场人员的心理问题,并为美国众多著名企业提供高端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过千位成功人士战胜职业倦怠的史帝文·贝格拉斯博士,把自己长期研究成果以及多个治疗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写成了一本《自我驱动心理学》,详细着介绍了精疲力竭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帮助我们与事业有成的自己进行和解。
别信铁饭碗的一技之长
小时候,我爸爸说:“马云,你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样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我刚好相反,我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通,但我能把身边接触到的事物都串起来。
这句话来自马云在天津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一句话。不管是马云的爸爸,还是我们的爸爸,几乎每个人都是从小就被大人灌输要有一技之长的思想。
我记得我有个叔叔,就是给一技之长害惨的。他45岁,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我省一所镇级中学做老师,从教20年从未换过工作,现在他已是拿过很多市县级奖项的资深教师,没有任何失业的顾虑,但是常年重复的工作让他产生了很深的职业倦怠。
他的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可以使他跳槽和改行,常常跟我说,他离退休还有20年,以后要怎么熬过。
这就是大人们所谓的一技之长铁饭碗,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渡过,想想你往后40多年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激情澎湃,是不是觉得不得心里疾病,就奇了怪。
如果你也职业倦怠了,别害怕,我想《自我驱动心理学》能帮助你,贝格拉斯博士提出将创新和改变融入生活的技巧。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害怕什么。
比如,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呆在不喜欢的职位上。是因为害怕经济压力的不允许、父母的威逼、还是害怕重新找工作时会面对求职的失败等等,搞清楚害怕的原因,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解决。而不是在还没解决时,就自己吓自己,觉得自己注定就只能这样了。
其次,放弃改头换面的念头,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就像我45岁的叔叔一样,对于长期工作了20年的职业倦怠者来说,不可能快速就能战胜掉所有的职业心理疾病的。它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的,解决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改头换面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期间,可以通过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寻找工作中的乐趣。
最后,进行心理多元化训练。
为什么马云会说:我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通,但我能把身边接触到的事物都串起来。我想马云应该是早就意识到,一技之长的成功很容易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还会使自己因为达不到别人的期望而带来焦虑感,而他这种“啥都懂一点”恰恰就是对心理进行了多元化训练,让自己不至于吊死在一棵树上。
著名画家毕加索也是利用多元化训练里的盆栽艺术,来保持他多年的长期创作与成就。他的专业领域是绘画,可他分散到油画、线条画、拼贴、雕塑等等。当别人质疑他的时候,他还能够这样安慰自己:我不仅仅是个油画家,还是一名雕塑家。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
所以,要长期多样化去拓展职业空间,定期给职业生涯进行“移盆”,防止“触壁”,通过挑战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防止职业倦怠。
成功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知乎上,曾经看过一个提问,问有个期望很高的父母是种怎样的体验?
里面有个回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女生、剑桥毕业、家境殷实。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她却说自己很痛苦,想回国,可父母坚决不让,理由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国外工作,你回国的话,丢人。必须给我留在国外,否则永远别想踏进家门半步。
于是,她20多岁就要过着80岁的生活状态,毫无生气。每天都想着要逃离,行尸走肉一般。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跟我前面说过的航母富二代一样,他们都是属于被父母威逼的儿童版精疲力竭症。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明了一个公式:自尊=成功/预期,来说明过高的期望期是如何压倒人的自尊。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操控和过高的期望,是会妨碍了其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利用、被操控、被剥夺的扯线公仔。严重者还会出现报复对方等自我毁灭行为。而《自我驱动心理学》同样给出了两条治疗建议:
第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不必自责,接受不优秀的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而强逼自己必须成功,要明白出色的表现只能带来物质回报,而非心理上的满足。
第二,宣泄自己的愤怒,了解达到目标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没必要为了向别人施加痛苦而毁掉自己的一切。
最后,为什么会有抑郁的富二代?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自带成功光环的富一代。他们有很强的成功执念,觉得什么都应该是世界第一,不接受建议,更不允许失败与丢脸。
就如同航母富二代跟他父亲讨论主题乐园时,他的父亲只会说,我要世界上最快的过山车,要世界上最大的影院。却不明白主题乐园应该是主题,而不是设备。
而这种“争当第一”的错误成功观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心理陷阱之中,比如有,企业纵火犯、认知依赖、过度扩展症,更严重者还无法对孩子进行传承。他们错误地以为金钱就是一切,只要有钱了他们就会尊重我,却不知当他们失去名利了,有可能会受到家人远离他的致命打击。
面对如此强势的狼爸,史帝文·贝格拉斯博士给出了运用女性思维的建议:
首先,要承认这种男性化的成功观是不健康的,要明白,仅凭金钱就对一切做出判断,是会扭曲我们的成功观;
第二,要将自己的态度向女性的思维方式转变,接受他人的建议,坦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比起坚持“没有什么比成功更成功”。还不如将这句话改成“没有什么比成功更有害”。
正如贝格拉斯博士所说的,成功就像一把双刃剑,让人产生抑郁的那一面就是人们在达到成功后所遭受的精疲力竭症。小成功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大成功没掌控好,除了会祸害自己,还会祸害子女往后的职业心理发展。
当成功演变成心理危机时,我们要知道一些自救的常识。《自我驱动心理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和事业有成的自己进行和解,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路上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小障碍。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驱动,而不是任由这些心理障碍侵蚀我们的内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