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秦观的“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多情女子不忍言别的画面充盈脑海,感念于那份难舍难分,后来读了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总让我把离别和阴沉的天空挂钩,可是真正触动自己的离别并不多。
从读大学开始,每次假期在家待的时间都有限,启程时母亲都泪落入珠,泣不成声,不忍言别。早先读书的时候不能理解这种情感,对她的眼泪甚至有些反感,因为难免要费心安慰几句,有些时候还要做出一些保证,比如下次假期我早点回来,多在家呆几天。结婚之后回家的次数就更屈指可数了,因为两头跑每次在母亲那里呆的时间也更短,有时候只有两三天的时间,母亲越发的舍不得了。而自己也渐渐开始为离家惆怅起来,终于明白了这种不忍言别。时光就那么多,母亲一天天的老去了,我们却无法让时光驻留。
今年的春节假期姐姐带着外甥女来上海和我们团聚,当这个决定做出的时候,我也是非常的激动,查阅列车时刻表计算接车时间,接她们的那天早上,我4:00就起床了,一大早赶到火车站见到她们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被填满的充实。
假期里我们总是把时间安排得很充实,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忘了有一天终将分别。女儿和她的表姐总是玩得很开心,即便偶有矛盾,也总是很快和好。表姐给她读故事,表姐陪她弹琴,表姐教她跳舞,陪着她一起做游戏,有时候两个人还会一起编一个节目,共同表演,或者一个人唱歌一个人跳舞,或者看到了某个笑话,两个人笑的滚到在沙发上。
在即将分别的日子,女儿最先开始伤感,抱着她姐姐说:“我不想和你分开,我喜欢和你一起玩儿,希望你永远留在这里陪着我。”还留下了眼泪。看着她们两个人抱在一起相亲相爱的画面,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孩子的感情总是那么真实,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欢和对离别的难过,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内心最深处,在姐姐还有几天要走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嘱咐各种事情,父亲则总是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而我只五味杂陈。

姐姐比我大三岁,小时候的记忆很模糊,只记得平时也会争执,但又喜欢凑堆儿。实际上,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在我们那里初中开始就要寄宿,我读初中她读高中,我读高中她去外地读大学,而且她读文科,我读理科,我们喜欢的东西不同,就阅读而言,她爱诗词和纯文学的内容,我喜欢理论研究的文章,所以尽管天天在一起的日子不多并没有太大所谓。
第一次觉得思念,是我读大学她结婚生子,没有她的家总觉得少了很多乐趣。她是一个喜欢美食的人,暑假即便大太阳也会拉着我去地里摘西瓜和苹果,冬天很冷,还是会想尽花样的做各种吃的,她离开了家,我变得懒懒的有些凑合应付。
我不知道我结婚之后,父母会有怎样的失落?那些没有我和姐姐的日子里,他们怎么度过一个个日出日落?没有我们的家里,家里一定很冷清吧,尤其是逢年过节,母亲又该抹眼泪了吧。
送姐姐和外甥女走的那天,我们故意表现的很平淡,像平时一样,聊着琐事,开着玩笑,说着即将结束的假期和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可是伤感却随着离别时刻越来越浓。
天空好像也感知到我们的心情,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飘撒撒,瞬间地上,树上都白了,母亲和我更加希望姐姐留下来,我们怎么舍得在这样落雪的日子送她走?
是啊,我们终究长大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离别重逢之后,时光教会了我们亲情的意义,在没有对方的漫长日子里,我们只能踯躅前行。在她生病的时候,你只能说去看看医生却捧不上一杯热水;在她疲惫不堪的时候,你只能说早点休息却无法煮一碗面条;在她孤独伤心的时候你只能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却无法给一个拥抱,那个在我们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就要离开你去过她自己的生活,你不忍不舍,却无法挽留,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外面的世界,总觉得时光那么长,想闯荡想实现梦想,长大后才发现我们原来为了过上梦想的生活,舍弃了那么多。在我们每一次转身离去的时候,背后是亲人长长的无声的牵挂。在分开的日子里,我们能为彼此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照顾自己。
我会想你,在未来的每一天,我会把这种思念化作力量,度过没有你的每一天,然后准备好下一次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