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稀缺是常态,所以竞争难以避免。
但竞争有好有坏,有看起来是坏事但其实是好事,也有看起来是好事其实是坏事。不同阶段的认知,对于竞争本身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在学校和同学一起学习参加考试,就是好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以及知识的积累,虽然也常常因为学业考试的优劣而烦恼,但成长过程的充实,同学老师的陪伴让这种竞争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较而言,步入社会后的竞争要复杂得多。比如,行业内部的低价竞争,往往使从业人员很是无奈。如果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会使整个市场的培育和秩序陷入混乱,这是很坏的竞争。
再比如,盗版产品,贴牌产品,高仿产品价格亲民,质量也过的去,最初的义务小商品市场,以前淘宝的线上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收紧,国际竞争的加剧等一系列变化叠加,使这种竞争力成为一种桎梏。
当然如果将上述市场肃清,把假冒伪产品通通销毁,同时鼓励自主研发,看似是一种浪费和打击,需要从业者另起炉灶,但实际却有可能破旧立新,成为一件好事。
好的竞争环境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竞争优势,重点学校的竞争强度本身为其学生提供了很强的竞争力,同样更新换代速度快的行业使参与其中的企业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而经过华尔街历练的投资人肯定要比欠发达市场培养的投资人拥有更好的眼光和竞争力。
从行业到企业,再到从业人员,好的竞争使参与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自身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上,因为越好的东西,其利润空间越大。但坏的竞争往往关注的是需求方的量上,因为量越大,自身收益可以迅速最大化。二者赚钱的逻辑不同,前者速度较慢,但是竞争力可以持续,后者速度较快,但稳定性较差。
视野放得越宽,时间拉得够长,我们的决策都会倾向于好的竞争,但如果限于一次博弈或短期考虑,我们必须先在坏的竞争中存活。
由此看来,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环境,生存之险恶常在于每个个体,而发展之美好在于整个环境,这便是制度、观念之变的症结所在。而改变,只能从自己开始,至于好与坏,都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