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天气:小雨
01
今天是节后复工的第一天,也是“居家办公”的第一个工作日。
打卡、开会、接受任务、跟踪进度、反馈问题……居家办公的体会是新鲜中带着一点有趣。
远程工作的问题有很多,但是最大的障碍还是:
十厘米处的手机、唾手可得的零食、桌面上的酷狗、B站上没看完的视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枕头和大床……
偶尔开个小差竟然稍稍有些心理负担,赶忙打开Outlook看看有没有信息。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感觉自己正在上某个班主任宣布自主安排的晚自习。
我之所以有些心理负担,还是因为这个超长假期的无所事事和一无所获。
从一开始面对长假的兴奋,到后来的厌倦,再到现在的焦虑,在这个超长待机的时间里,我似乎从未感到安逸。
所以,复工的第一天才有了前面所说的新鲜和有趣。
“你得干点儿啥!”
突然觉得本山大叔这话实在太有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这个被疫情困在家的时候还能干点啥呢?
02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665年,当时的英国伦敦也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类似。
为了躲避瘟疫,刚刚考研成功的牛顿只能回到乡下躲避。比现在更糟糕的是,350年前的瘟疫传播更广,病死率更高。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瘟疫的横行对人类来说都是一场大劫难。
22岁的的牛顿只好在家自我隔离。据说,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想不出结果他就跺脚叹气。
也许是他的执着感动了上帝,也许是他某一次的跺脚太过用力。总之,这棵苹果树决定安排一只苹果给他启迪。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故事。
这一砸不要紧,牛顿脑袋中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清晰,他顿悟似地跑进了书房,周围的邻居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人们逐渐逐渐从考试卷中明白,在被困乡下的那些日子里,牛顿的脑袋中装的是:
阳光的组合与分解、二项式定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03
科学家在瘟疫时期发现了改变世界的定理,文学家在霍乱中也没有虚度光阴。
下面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普希金的故事。
对,就是那个写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普希金。
1830年的秋天,普希金和妻子订婚,随后他就回到老家波尔金诺村办理结婚手续。
而就在这时,俄国霍乱爆发,那次的疫情同样严重,人们同样手足无措。
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慌乱的村干部安排村中的壮丁将村头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挖断。几次出村失败的他不得不在波尔金诺滞留了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普希金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坚持写作和思考。
事实证明,免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普希金的思路更加开阔,灵感一个接一个挡都挡不住。
就是在那个秋天,普希金完成了《四小悲剧》、两首童话诗、一篇叙事诗、《别尔金小说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三章、一部中篇小说、29首抒情诗、13篇评论、17封书信……
当时的人们惊叹于普希金的高产,也为霍乱中的文学之光感到欣慰,后人甚至特意把1830年的那个秋天诗意地命名为“波尔金诺之秋”。
现在再看这段往事,我发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似乎是普希金留给我们最好的抗“疫”之歌。
03
就在我赞叹先贤的伟大与历史的精彩的时候,我看到了下面这张照片:
一瞬间我被震撼了。
这是武汉方舱医院中的一位病人。照片中主人公的身份我无法得知,但是从他躺在病床上阅读时眼神中,我读到了一种宁静。
是的,宁静致远的宁静。
你可能很少见到有人用这个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神态。
这张照片被传到网上之后立刻引起网友的兴趣,大家纷纷被这位“方舱阅读者”打动和折服。
《人民日报》特别刊发评论,称赞其“用书香守护希望”,并将其视为现代版的《废墟上的阅读者》。
04
诚然,现在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中国的暗夜时刻。
但是,当我们都在期盼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等待着重新开始精彩生活的时候,却不知眼下的黑夜也是完整一天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做的、能够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工作,用力生活,不浪费、不抱怨、不抛弃、不放弃。
我们被困在一个时间里,被困在一个空间里,千万别被困在思想的单一维度里、情绪的短暂峰值里、意念的长久冰点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图源网络,侵删。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