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孩,这个内心的小孩对我们的性格乃至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说,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责任感特别强,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承担很多事情,让自己不堪重负,却又不能放下。
他的内心就住着一个名为拯救者的小孩,他总是越界承担原本属于别人的责任,最后别人不舒服自己又辛苦,这种拯救者的心态源自幼年的原生家庭。
他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父母之间的不快就像阴影般笼罩在他的心里,有时父母都已经和好了,但是他幼小的心灵却还提心吊胆,因为不知道父母在何时又会突然爆发战争,作为孩子的他,非常没有安全感。
同时每次父母的争吵,又使他认为和自己有关,是因为自己不够乖。所以父母才会不开心,于是孩子近尽其所能的表现好,希望自己能令父母开心,以此来挽救父母之间的关系,他开始压抑自己,去扮演一个讨好的角色,人的本性往往就是从这时开始扭曲的,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反应是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不需要这么做,我们不开心,并非是因为你,你做你自己就好了。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孩子的讨好没有得到认可,他就会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讨好确实不能改变父母的关系,他就会慢慢的回归自己,不再轻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父母很难认清这一点,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嗯,还是儿子懂事儿,妈妈都是因为你,所以才活下去的,或者爸爸说,看我女儿多聪明可爱,爸爸有你这样的好女儿,才稍微有点安慰的,诸如此类的话。
于是孩子会认为他的讨好行为凑效了,他成功的挽救了父母的关系。
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将永远陷在父母关系的救者角色里,每次父母一有矛盾,他都会跳出来承担责任,乃至家中有弟弟妹妹的她,更要在此时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便形成了超乎常人的责任感,成年以后,他的责任感扩大到家庭之外,延伸到他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工作,生活,点点滴滴的人和事,似乎都变得跟他有关系,他都不由自主的要去承担,不断的迎合和讨好他人,给自己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负担,他觉得很累,她也会抱怨,但别人也无法理解他,那都是你自找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我们已经无法重新再成长一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当内心的小孩出现时,我们要及时觉察他的需要,对他给予支持,时时觉察自己只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比如,我打算要和老公去做某些事情,老公有事不能同行,但他没有好好和我说,而是固执的表示我就是不想去,你自己去吧。
我对老公的耐心也没有对孩子的多。
这时候如果我发脾气,对他表示指责和不满,他同样会有更多的指责和不满回应我,或者如果他没有回应我,而是忍耐,就把对我的不满积压在了心里,或者我没有发脾气,但心里对他很不满,也同样积压在心里,可想而知,无论怎样结果都是影响亲密关系。
于是我开始觉察自己,当我的提议遭到老公反对的时候,我其实觉觉察到我内心的不满情绪,以及想要说服对方,和想用指责的冲动,想要忍耐却又不甘心的委屈,总之各种纠结的情绪都会冒出来,我觉察并看到这些,你们如何处理它们呢?更深入的觉察问自己, 我心里的老公老公真正的期待是什么?我为什么感到不满?
是因为我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吗?作为成年人,各人有个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凭什么要求对方必须认同我的想法,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标准,这难道不是我值吗?
紧接着我觉察到了自己内心小孩的存在,他小时候像爸爸妈妈提出过一些需求,希望爸妈给予满足。
但却被爸妈一口否定或拒绝,而且是用不耐烦或粗暴的方式,于是他的内心一直渴望父母给他无条件的爱和满足,以至于成年后,他把这份渴望转嫁到爱人身上,期待对方像父母一样,无条件的爱和包容自己,让自己全然的依赖,觉察到这一点,我的内心顿时释然了。
于是我告诉内心的小孩,亲爱的,你小时候那些未被满足的愿望我已经看到了,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需要了在执着追求了,都可以放下,因为现在已经长大了,你可以选择自己去实现愿望,而不是依赖别人帮你实现,你已经有这个能力了,修行中说的放下,首先需要的是觉察,从觉察、看清、接纳、放下,这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在其他时候我也会觉察到我对他人的某些要求,是出于内心小孩的安全感的问题,或是是原生家庭造成自己拯救者心态等等。
每次觉察到什么,就在当下处理那些小孩的需要,帮助他认识到问题所在,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那个内心的小孩成长的很快,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那些无名的情绪和焦虑也越来越少,内心的祥和平静会越来越多,简单来说做自己的父母,就是当我察觉到我内心有个小孩般的需求时,我可以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用慈爱的语气告诉他,亲爱的小孩,我看到你的需要,我理解你未被满足的愿望,你知道吗?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做得更好。
歌曲:我们都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