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蔡崇达所著的《皮囊》一书对作者阿太的一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记忆犹新。但是我却不甚认同这句话,我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却也需要拿来伺候。书中阿太的做法无疑是偏激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让我们能够思考过的头脑也是皮囊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序中李敬泽的一段话我认为就是最好的回答,“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句话就充分显示除了皮囊的作用,或许当现实压的我们无力反击之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照顾好我们的皮囊,让自己的皮囊能够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来抵达远方。
举个例子,或许我们的头脑不够聪明,别人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需要用三个小时来完成,但是我们比对方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懂得照顾自己的身体,别人活到了六十岁,而我们活到了九十岁,在我们为自己多赢得的三十年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伺候自己皮囊所多赢得的三十年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成就。
灵魂可能看不起的皮囊,认为它藏污纳垢,但是无可否认,灵魂的任何行为都要依赖于皮囊,就比如你现在的思考,甚至毫不夸张的讲,灵魂都只是皮囊的附属品。皮囊是工具,但却绝对不是包袱。因为相对于虚无缥缈的灵魂,皮囊显得更加真切。就比如下面阿太劝慰作者的一句话,如果阿太还在世的话,作者可以真正的看见她、触摸她,而在阿太去世后,作者思念阿太时,只能通过回忆、通过想像。而没有皮囊束缚的阿太有没有去看他呢?谁又知道的。
“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从另一方面讲,灵魂的养成也是需要皮囊的经历与见闻的。正是皮囊的经历与见闻使我们的灵魂得以丰富,我们的皮囊经历的越多我们的灵魂就会越发的厚重丰富。所以当我们还没有抵达自己的灵魂或者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时,请都尊重我们的皮囊,因为皮囊给予灵魂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