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书,似乎没有白读

上午店里来了一位发鬓半白的男人,在2021年,他身上的短袖居然还打了补丁,口罩也早已发黄,打眼一看就非常节俭,甚至还有点拮据。他脸上的皱纹已经深深的扒在脸上,粗糙黝黑的皮肤向世人宣告着这位老人平日的艰辛。

他看着柜台里摆着的学习机,问我:“同志,你这个机器是不是小孩儿们学习用的啊?”

我说:“是的,专门让孩子们用来学习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同步知识点都有,孩子能坚持使用到上大学!”

他没太听我说的后半句,只听到前半句就急忙又问我:“现在小孩有点不想去上学,用你们这个,能不能让他回到学校去啊?”

我一听,大概明白了。

或许他以为孩子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不愿意继续上学,男人似乎在想我求证:是不是我给我的孩子买了学习机,我的孩子就能回到学校重新去上学了?

一时间,我好像透过他看到了我母亲。

/

我母亲家里兄妹三个,上有兄,下有妹,她夹在中间做老二。

姥姥经常向我提起说,母亲小时候总是很勤快,做饭、下地干活、照看年幼的妹妹,样样不落,可惜就是没有上成学。

我母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那会儿她大概十来岁,哥哥已经顺利上到初中去学校住宿,妹妹才刚学会跟在人身后满地跑,姥爷在外给人拉煤,因此家中只有姥姥一人,家务事不断,还要照顾一大一小两个女儿的日常起居,田里的农活就成了大难题。

这样的前提下,即便我母亲那时也年幼,但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每逢田里要浇地、要播种、要收割、要翻地,姥姥就让母亲跟老师请假,又或恰逢家里过会赶集,这学母亲也是上不了的,因为要照看妹妹。

这样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两年,母亲便再也没去学校学习了。

母亲的哥哥读成了医生,在村里开了诊所,后又凭借几年间在村里开诊所积攒下的钱在城里买房安家,奋斗几年又在城里开了间诊所,如今一女已本科毕业,经别人介绍已经相亲成功,顺利结婚。还有一子本科在读,帅气儒雅,玉树临风。几年前还老来得子,小儿子每天咿咿呀呀在自家诊所旁边的幼儿园里茁壮成长,可算是幸福美满。

母亲的妹妹也上了卫校,后来随着进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小姨一家也把两个孩子带到了城里念书,这些年在社区卫生所当医生,也全款在城里买了二手房,如今大女儿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正在为了美好的大学生活而奋斗,小儿子初中在读,在班上也混的风生水起,他们一家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也有美好并值得期待的明天。

而母亲呢?母亲小学肄业,20岁与我父亲结婚,21岁生下了我。08年随着我转学到城里,她也来城里打工,一开始在早餐店包包子,后来去过糕点铺子做糕点,近几年来一直在商场当服装导购。

/

我想,最初我父母带我进城上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让我大学毕业就在柜台卖读书郎学习机。

他们肯定也没想到,他们在我的每个学习关键期所做的十余万元的投资,已经全数在不知不觉间被我以青春的名义挥霍。

从老家转到市里上小学,父亲各种托关系,当时应该也已经有所开支,只是时间久远,也未曾听父母提起。上小学时我英语跟不上,父母每学期花费三四千让我补习英语;中考前我非要去一对一的全日制辅导班学习,父母二话不说交了一万八,还给了几千元的生活费,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考上本市最低分数线的高中;于是那个初升高的夏天,父亲又给我交了两万二的借读费,总算上了一所县里的高中。

上高中时除了每月八百元的生活费,我还决心学习艺术,打算参加艺考。我学的是书法,培训费一万八,前后购置写字所需的各种用品又是一笔开支,但我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高考后我上了一所民办三本,在里面读大专。每年学费一万二,生活费每月1500,就这样读了三年。

/

我从没有问过我父母为什么这么舍得为我花钱,因为他们说:“只想你想,就去做,我们永远支持你。”

这么多年,他们只是觉得,他们自己不是很懂,女儿的决定应该是对的,既然女儿想要,那我们少吃一口肉也没什么的。

絮叨至此,我好像突然明白那位父亲的那句:“我不是很懂,我只是想给他买一个,让他回到学校去上课。”

/

或许在这世上,总有人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某一个空间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才要不遗余力的供他的子女上学,尽管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效果,但他们起码做到了问心无愧。

于是我邀请这位父亲改日带着儿子一起来门店,我或许做不到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多大的兴趣,但起码我可以告诉他,不要辜负了父母的每一份心意。

/

我想我姥姥经常朝我提起我母亲多么懂事的时候,心里也是后悔过没有让我母亲好好上学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