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回家后,我很少再发朋友圈。一方面,小城生活的确单调平凡,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另一方面,节奏和脚步放慢以后,差不多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无非就是看书购物吃饭会友,内心宁静,也顾不得扭扭捏捏无病呻吟。
嗯,当下的生活虽然还谈不上小森林或者小春日和,至少充实而满足。可以全心沉浸在时间里,随心所欲地“浪费”时间。不需要他人艳羡围观,也不必假意寒暄迎来送往。
过的好与不好,岂是一张照片说明的了呢?珍惜当下,大步向前就是了。
中午和回来休假的小米姐约了个饭,去我喜欢的后院咖啡。米姐大我5岁,是我在北京工作时候认识的老乡。去年夏天我们相约去做指甲和逛街,那时候她刚从一家外企离职,忙于搬家和面试,我刚刚交往一个感觉还不错的男友,但还是想离开北京。两个各怀心事的女人在朝阳门桥走啊走,聊爱情,聊亲密关系,聊职业。
一年后在家乡再见,米姐比去年瘦了一些,身形更加娇小,加上一张娃娃脸,完全看不出已经是两岁孩子的妈。白T黑裤,淡妆清扫,目光炯炯,踩一双拖鞋。慵懒中透出白领职业范儿。
听米姐说了很多话。但真正让我感到讶异的不是她新跳槽一家A股上市公司履职总裁助理,不是她所目睹的资本市场疯狂圈钱的可怕与无情,也不是她的原生家庭背负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债务,讨债人不断上门围堵,朋友扬言到法院起诉之类之类电视剧一样的情节。而是她那句轻描淡写的“***有家暴倾向”。
米姐说这话的时候口吻再平淡不过,就像在说生活里的油盐酱醋,我在对桌却听得心惊肉跳。深知所有能让你笑着说出来的事情,都不会那样轻松,背后的愁肠百结和撕心裂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喜怒哀乐绝不是朋友圈里的时间切片。
在我的追问下,米姐告诉我去年她被家暴7次,挥拳脚踹打脸都是有的,甚至是抱着孩子挨打,身上留下多处淤青。看着她拍下的暴力痕迹,我感到十分难过。米姐老公是她高中同学,我也是认识的。都是北漂的家乡人,在北京偶尔聚餐撸串唱歌。原本觉得人还不错,文质彬彬客客气气的样子,此刻全部形象崩塌。
到底需要多大的仇和怨,才会致使丈夫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暴力相向?米姐举例说:比如晚上谁去冲奶粉这样的事。……
丈夫是受过高等教育却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的丈夫,妻子是事业有成还任劳任怨的妻子,为什么文明到了这样一个家庭里,还会倒退至毫无道理可言?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美长袍。
周国平说,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同床异梦是所有人的宿命。
清华写给学子的信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还相信吗?
米姐的故事让我对人与人之间是否能真正产生牢靠的亲密关系,再次感到怀疑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