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银河补习班》是邓超近年来唯一一部没有差评的影片,但我对这个并不感兴趣。我是奔着它的主题去的。看完后,颇有感触。这部电影虽说不是那么完善,但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影片的主题,就像片尾在荧幕上打出的:献给父亲,献给孩子——但好的电影,其主题并不唯一,而可以让观众从中见自己,见众生,见人性,见人生。
01 为人父母者,需要一场补习。
电影直面中国社会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这是它的主旨所在,也是它的勇气所在。中国父母,走入教育误区太久了。我们见惯了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之父母,比如各类火爆的兴趣培训班、英语补习班,父母们以超高的代价把孩子送进去,却从未关心过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之所在;比如整天罔顾孩子自尊,只一味地训斥而不知走进孩子内心,还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中国父母们是时候该反思一下,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了。送孩子去兴趣班,可以,但要先陪着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兴趣之所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送孩子去英语补习班,可以,但更重要的是带领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与方法;要管教孩子,可以,但首先要自己上好“情绪管理”这一课,学好如何去与孩子沟通……
真正“为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是以身作则,是言传身教,是同孩子一起成长。想要孩子好学,自己先得好学;想要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自己先得放下手机;想要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自己先得成为优秀的父母……
当好父母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家庭教育更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像邓超扮演的父亲“是第一次当父亲”一样,我们许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学,慢慢补习。
02 为人子女者,需要一场补习。
这部电影不仅是拍给做父母的人看的,也是拍给所有做子女的人看的,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孩子”,都应该从中学到一点道理。我们或许有多次为人父母的机会,但此生有且仅有一次为人子女的机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很多人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来追悔莫及,才真正懂得珍惜。
我们做子女的,总是习惯了父母的付出,自己却吝于付出;总是习惯了父母的陪伴,却忘记了他们也需要我们的陪伴;总是习惯了父母的体谅,却忘记了他们更需要我们的体谅——做别人的子女,总归是比做别人的父母要来得更容易些的。电影中的马飞,在自己实现了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后,为了不让父亲拖自己后腿,而阻止父亲去寻求当年的真相、洗刷背负了多年的冤屈,导致了父子关系的一道大裂痕,击垮了父亲多年来的坚强意志,是何其自私与残忍!
03 为人师长者,需要一场补习。
剧中的教导主任,是一个脸谱化了的人物,但我们的学校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人存在。大环境下,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急功近利的部分,是我们应当正视与摒弃的。重智力发展而轻身体生长,重“题海战术”而轻生活经验,重分数而轻素养……教育畸形由来已久,很多人也在为矫正它而付诸努力。
作为一名踏上岗位已有几年的教师兼班主任,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感触颇多。我尤为喜欢的,是父亲马皓文带着儿子去田野里摸爬滚打,躺在草地上感受什么是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和儿子来一场踏遍祖国河山的长途旅行……大自然是一位天然的好老师,而我们很多人常常忽略了它。自然赐予我们艺术与美,我们却与它背道而驰,在钢筋水泥中、在枯燥无味的机械背诵中去苦苦寻求艺术与美——这何异于缘木求鱼?
孩子天然地喜欢自然而排斥机械。记得前几年在村小教书时,我带着几十个孩子去踏青,孩子们欢天喜地飞出教室,在屋后的山头、竹林、湖边,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笑声与轻快的脚印……回来后,他们写出了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我也写出了一首尤为“实在”的诗。几年来,在日常的教育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多多锻炼身体,学会掌握学习方法而避免死记硬背……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之道,其道维艰。
04 为“人”者,亦需要一场补习。
电影中,邓超扮演的父亲马皓文说出了许多值得思索、回味的“金句” ,比如“清华北大只是人生中的过程,不是目的”,比如“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应当散布在他人生中的每分每秒”,比如他教育儿子的“一直思考”和“永不认输”。我们应当尽早明白,人这一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去享受每分每秒;人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某个既定的目标,而在于你能否为不虚度此生而保持一直努力。“一直思考”和“永不认输”是保持优秀的良好习惯,而我们有些人却早早地抛弃了这两种优秀品质,从而碌碌无为,平庸度日。
——生而为人,我们都需要一场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