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周天子分封诸侯王称为国,诸侯王将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称为家。其他人通通没有家,围绕国和家生存的高级人才就是士大夫。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没有家的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就是封王封侯,其核心就是我想有个家。自古以来成家立业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也是我们成年人面临的第一堂人生重要课题。
家是由宀和豖组成,在甲骨文中,宀是房屋的意思。豖是一头公猪(当一个女生对你说你就是一头猪的时候,意思就是想和你成为一家人)为什么是一头公猪呢?难道说古时候家是给猪住的吗?
在远古时期家是祭祀的场所,也就是家庙了。家庙是宗族的象征和核心,在同一家庙祭祀的人皆为同一家族,在母系氏族社会,这些当有同样的母系血缘,后来家有祭祀场所引申为家族宗族之意。
古时候的猪都是野生的,有犬尤旁构成的猪说明也是很凶猛的动物,要靠很多人一起协作才能抓到,古代祭祀一般会有猪牛羊三种动物,同一宗族要合力才能养起牛,牛是用来耕地耕种的,不能随便杀死,羊又太小,显得不够隆重,猪当然变成了首选了。抓到的母猪一般会保留下来以共繁殖仔猪,在祭祀时理所当然要考虑个大成熟的公猪了。
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文明主要是看天吃饭,一个家族有了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养得起一头猪,说明这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这样的家族才有能力和实力娶回外族的女生做媳妇,有了自己的家族代代绵长。
古时候的家族职位往往是是世袭的,所以谁当家很重要,能在家族中胜出的人才,才可以去世袭任职,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扯个结婚证就算成家了。
家是一个国家最好的载体。中国从黄河流域巴掌大的地方发展到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国家,这得益于灿烂的文化输出,万国来朝就是四方蛮夷心慕中华宝藏文化,伟大的文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5000年生生不息。
齐家坪文化的年代距今约4050年~395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早期的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别,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也就是早期的禹夏文化。夏朝早期的文明发源于以甘肃为中心齐家坪文化分布区。大禹生于大厦西羌,夏朝建立后强化了夏文化,齐家文化就是夏早期的文明。
齐家文化位于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这里是中国古代羌人活动的地区,据传羌人的始祖为炎帝,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古羌人又是华夏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羌人向东迁徙,来到黄河中游一带,与当地部族融合建立了夏朝,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权力,启继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开创了中国近4000年的世袭先河,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男人可以娶外部落的女子为妻子,建立永久性的家庭,也就是现在一夫一妻制的雏形。
统计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而这中间大部分人口都来自农村。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日渐凋敝衰败,最终会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换言之,到2035年,将要有近10亿人失去家乡,从此“无家”。
家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家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有家就有一亩三分地。
隔壁的老大妈已经93岁高龄了,如果不是病倒在床上,每天都会去家对面的菜地里转悠,除草、浇水、施农家肥……一天下来也拾掇不了一洼地。但她还是会每天去,每天去,因为除了这个菜地,她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也无话可说。
这是目之所及家乡最后的守土人,他们有着无比强烈的恋家情结。这片土地足足陪伴了他们一辈子,他们用最原始的铁犁牛耕、插秧割稻的方式劳作,信奉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农业文明大同理想。
他们那一辈对家是怀有信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清苦,但是人畜兴旺,家庭和睦,祖祖辈辈守护这片热土,倾其所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家人爱得深沉。
第一批大规模远离家乡,踏足异乡的是农二代。他们凭借着各种手艺在城市里安身立命,但对家乡仍有感情,他们的血液里残留着落叶归根的淳朴思想。他们一边用汗水赚着一笔比家乡更可观的收入,一边用这辈子的积蓄在家乡给老一辈盖起占地超大的住所。这是他们对父辈能尽的孝道,也是他们在家乡攀比的资本。
许多农二代年轻时在城市里从事大体力劳动。等到年长以后在体力、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及年轻人,觅不到好活,只能当保安,清洁工等低门槛的活。再到被城市无情抛弃的时候,只能逃回家乡,被土地收留。他们这代人像一根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这个“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
残存的家乡人也是一盘散沙,浑浑度日。邻里间的走动也日渐稀少,在城里的大半辈子让相邻之间的感情寡淡了许多。各家自扫门前雪,家长里短的八卦少了许多,除了凑桌麻将,彼此几乎没有交流。他们或走街串巷打点零工,或者在荒废的农田里种点易活的作物自给自足。他们唯一的守望就是被他们一手抚养起来的子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Jack和Lucy,能有空来看看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而很多农三代都是留守儿童,在不能独立生活的儿时,寄养在家乡的祖辈家。等到考入大学,能独立生活,就跟着农二代的脚步孔雀东南飞,很少回家乡。“农民守不住耕地,都向都市集中。在农村方面,是经济的破产”。城市里人满为患,而在城市的异乡人,却有着回不去的家乡。这是我们这一代所谓都市白领的苦恼。
农三代常年在大城市漂着,卷进现代化都市的滚滚洪流中,大浪淘沙。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对城市的迷恋根深蒂固,即使仰望着着遥不可及的房价,也执意寻求立锥之地;即便背井离乡,离索群居,也势要扎根城市。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三代嫌弃家乡的道路破旧,医疗落后,商场稀少,资源匮乏,教育薄弱,素质低下……很显然他们对家乡已没有多少记忆和留恋,更认不得村里的三姑六嫂,七亲八眷,唯有春节、祭祀、葬礼才可能将他们“召回”。而即便是回家,也只是蜻蜓点水,执行仪式。往往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短暂停留,即刻动身回城。
宗祠文化和家族观念已经淡漠无几,他们中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归家乡,宁愿将剪不断的乡愁埋在心里,也不愿花费大半生精力去改变那个沦陷的家乡。偏安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让他们的孩子接受现代化的精英教育成了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遥远的家乡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无情挤占,一切优秀资源都像筛筛子一样被城市筛走,留下老弱病残独守空房。城市化的巨大威力,乡村真正的衰败,经过三代已经显露无遗。
家正在慢慢逝去,越走越远,逐渐遗失。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正在遗失的家找回,尚未可知。有志者挽回家乡者甘做守村人,自知无力者只能在城市一隅独善其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哪一天家庭回归了,我们就能真的把根留住。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不断追求经济GDP,这样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我们从一个农业社会走向商业社会,文明第一次大规模的面临很多挑战,怎么完成转型对我们来说需要一定的智慧。转型的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还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并且可以发扬光大。转型不好,要在历史上看很多文明就此消失了。
家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尤其是在南方珠三角这些地区,还保留着大量的祠堂,以家庭为核心的宗族,家族等,现在大家强调政府的作用。强调社会组织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还是家。
家一般人想到的只是两个人建立起来的家,生儿育女变成了三口、四口乃至更多子女的小家。
孩子们长大以后又结婚,形成了又一个两口小家。慢慢繁衍形成了一个家族。
这里的家,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组成的大家。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除了自己的小家之外,还有另外的两种家,中家和大家。
那就是你所去的学校、单位,人员汇聚长期在一起,你在里面学习和工作和生活。也可以成为家,只不过掺杂了更多私人生活之外更多的元素。
这个“家”为你解决了有血缘关系家庭,得不到的更多的事物。这个定义的家也就是“中家”,为你解决了个人家庭没有的东西、价值和事物。
第三种家的定义是国家,无数个个人家庭组成了的国家。
人生不过如此,谁也无法逃避三重家的三个圈层。
每个人家庭解决了你的喜怒哀乐。
企业、单位解决了你生存的必需品,那就是“钱”.。
而国家,站在一个更高的围度上,国家为你画出了一个地盘,有国界有保卫共同国土的卫士。
小家:家庭、家族。
中家:共有、众多人聚在一起的地方。
大家:国家、无数人工作和生活,共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
这就是我理解的家三重定位。
家庭功能:包括感情陪伴、经济合作、性规范和社会化功能等。家是感情的港湾,提供温暖和安全感;经济合作维持家庭生活;性规范和社会化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主干家庭:由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丁克家庭:夫妇双方都有收入而没有孩子。
家的概念与意义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1. 物理空间:家最初的意义是指一个固定的住所,一个提供避风港和休息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房子、公寓或任何居住的空间,其中包含了生活的基本设施。
2. 家庭单位:家也代表了一个核心的社会单位——家庭。这包括共同生活的成员,如父母和子女,以及其他亲属。家是家庭成员之间爱与支持的源泉,是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基础。
3. 文化传承:家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家庭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在家庭中得到传递和强化,从而形成个人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
4. 安全与归属:家是人们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它为个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放松身心,远离外界的压力和威胁。
5. 社会基础:家是社会的基础,它影响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行为。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往往是家庭。
综上所述,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物理空间到情感依托,从社会关系到文化认同的广泛层面。
家庭成员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单元,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等。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和夫妻数量都会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模式。例如,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主干家庭则包括夫妻与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则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
婚姻和血缘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石。婚姻是家庭的核心,通过婚姻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血缘关系则进一步巩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使得家庭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供养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是维持家庭运转的基础。经济供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支持,还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家庭的基本结构,使得家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生活保障。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儿女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文化。
家族中亲人、亲情关系呈梯状衍生
每个家庭都是由亲情、血缘的传承而衍生出来的,有句话说得很好,"老人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树干出了问题。"每个家庭经过传承,发展成一个或多个家庭,最后成为一个大家族。
夫妻担负家庭承上启下的责任
一个个的家庭构成了庞大的家族,很多时候,人们经常提及的"家族荣耀",其实每个家庭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赋予了承上启下的责任,而一个家庭中背负该项责任的人就是夫妻。
稳固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本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缔结而成的,而婚姻的主角是丈夫和妻子。不管一桩婚姻因何而起,要让一个家庭持续发展,夫妻关系的稳固程度是关键。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三角形。
一个家庭多数情况下,会要孩子,有了孩子后,家庭结构会发生变化。拿一支笔,把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连起来,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三角形,丈夫、妻子、孩子成为组成三角形的三个点。
构建良性"铁三角"五部曲。
第一步: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在家庭中,首先我们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其次是夫妻关系;第三位是亲子关系。人只有逐渐接纳自己,真正地爱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地"看见"对方,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并与其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而非仅仅停留在控制与被控制,期待与失望……这些心理游戏阶段。
在家庭中,妻子的作用很重要,而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要先抛开"妻子"这个名头,做好一个女人。一个本身智慧、鲜活的女人,她的角色也是智慧、鲜活的。
第二步:弄明白与他人的关系
经常有女人感慨:男人不可靠,但孩子永远是我的。这样的女性往往背负着一些失望和伤痛,内心缺乏信任又极度渴望安全感,要从那些伤痛中走出来确实需要些时间和勇气,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都走出来了。
世上没什么生命是你的,他们只能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只有自己的生命,对任何其他生命的掌控都是一种暴力,对任何其他生命的失望也只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期许强加在他人生命之上的一种自我折磨而已。当你带着这种心态操纵另一个小生命为你的生命负责时,这算不上爱。
而丈夫是和你组建家庭,让家庭健康发展,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伙伴。也是陪你走得最远,走到最后的人,处理不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越紧密,家庭关系越畸形。
第三步:先有因后有果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家庭中,都是先有夫妻关系,后有亲子关系,按照先因后果来分析,要构建良性的家庭发展关系,就不能忽略夫妻关系的经营。一切夫妻关系为亲子关系让路的做法都不利于和谐三角关系的建立。
专家马瑛说,她更愿意把家庭关系比作一个圆,爱和理解在中间循环,虽然夫妻和亲子关系有排序,但仅仅是个次序,并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因为都重要。
第四步:建立彼此滋润的关系
在我们的上一辈那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不是为了孩子和老人,我才懒得这么撑着。支撑起一个家庭,太辛苦,太孤独。确实有很多善良的女性,为家庭选择隐忍,委屈自己,成全家人。但隐忍了自己,未必真的能成全家人,所以在家庭中,最需要的是大胆地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让对方知道。在家庭中,建立一致性沟通模式,让你的爱人和孩子知道你怎么了,你需要什么;也告诉你,他怎么了,他需要什么?家人之间彼此理解和滋养。
第五步:正确施力于亲子关系
对待亲子关系,夫妻双方要心态平和,相互支持。
(1)尊重和信任
家庭里常因为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碰撞、摩擦,任何教育的观念和技术都是可以沟通和学习的,但是如果因为某一方凭借自己学来的方法造成了亲情之间的阻隔,那还不如不学。因为这个后果既离间了夫妻感情,又破坏了亲子关系,要它干嘛?
它一定是个桥梁,一头连接着尊重,一头连接着信任,中间行走着聆听、交流和放手。
(2)高质量陪伴
很多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或者一方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就需要提高陪伴质量。很多家长问怎样高品质陪伴?从闭嘴开始。这不是玩笑,而是你能够听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的根本,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去用心感受那个你爱的小生命发生了什么,聆听另一个生命的故事,真正为他做点什么,这才是连接和真正的陪伴。
家的铁三角关系的建立,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夫妻关系处于正常的独立范围。也就是说夫妻关系有各自的思想、各自的主见,特别是遇到孩子成长问题时,一方给于严厉的批评,一方给于爱的关怀与正确引导,但不是袒护。当然这种角色最好是不固定的,如果长期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黑脸”,势必会让孩子憎恨唱“黑脸”的人。
二、夫妻关系矛盾不必太避讳孩子。原来总认为让孩子太多的看到夫妻争吵对孩子成长不利,现在亲身感受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矛盾有利于孩子不自觉地进入调和状态,让自己觉得是一个独立的人。不但让孩子看到夫妻恩爱的一面,也要看到矛盾的一面,让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很孤立,更能适应恶劣环境下良好心态的调节。当然夫妻的争吵不能太过频繁,这样会让孩子麻木不仁。
三、夫妻关系以恩爱为主线。虽然吵完,但一方一时再怨恨对方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而且吵完闹完没有隔阂,很快恢复感情。特别是矛盾出现完迅速让孩子看到恩爱的一面,让孩子觉得父母再吵再闹感情是不变的,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所以,丈夫、妻子、孩子实际就是一种好朋友的“三角”关系,谁也不能忽视谁,谁也不能冷落谁。矛盾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爱、没有好。这种关系也许有时这个点和那个点近一些,有时那个点又和这个点近一些,但再近再远用爱一拉就是每个点的距离相同,角度相同的“铁三角”。
夫妻之间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通过分岐、争吵、反省、恩爱,会和孩子之间也在分岐、教育、沟通中建立越来越信任越来越稳定的家庭关系,也许孩子在成长的几个叛逆期中,始终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存在性和重要性而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四家之爱:
什么是家之爱,答案其实很简单,是主动的爱;是下定决心可以让彼此的两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勇气。
我们都有过被动坠入爱河的经历,但是一旦对方到手,半年不到就厌倦了,因为你原本只是想要拥有征服对方而已。
这种爱是受性冲动驱使的动物式的爱,是希望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下一代的生物学上的爱,是童话中的唯心主义的浪漫之爱。
今天我们就思考一下什么是家之爱?是幸福一生的勇气。
从恋爱到结婚,那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加难,家之爱更是难上加难的限量版。
家之爱需要培养起来,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爱河,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我们去探讨,家之爱需要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家之爱话题很大,随着社会环境变迁而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升级迭代。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为获得幸福必须参与到人际关系中,人类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都是只有感觉到我们对某个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价值之后,才能对这个新生家有了归属感。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求共同的目标,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换句话说,不是我嫁到你们家做你的媳妇,也不是你来到我家做上门女婿,而是我们共同的拥有建立的新家。
我们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用我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我的耳朵聆听世界,在人生中追求我的幸福。当懂得了真正家之爱的时候,人生的目标,就变成了我们在全新的准则下共同体的我们,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幸福。
家之爱,是支撑一个人行走于世界的精神之火,有了爱,生命才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因为心中有爱,内心才不会荒芜,只会往越深处越强大,丰盈饱满,散发出知性魅力。
家之爱分为三种,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和子女之爱。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父亲的角色总是威严和沉默的,所以有父爱如山之说,但父爱也有温柔细致周到的一面,让人感到十分的温暖。
看过一个爸爸雨中训孩子的画面的视频,看完视频不觉让人感动。
一天,爸爸妈妈晚上去接孩子回家,妈妈在车里等爸爸下车去接孩子。从老师那里听闻儿子犯了错,于是爸爸还没回到车里就对儿子开训。
在爸爸训导的时候,个子比爸爸高的儿子因为羞愧把头低下,尽管如此,爸爸在儿子面前还是矮了一截,可身高的差距丝毫不影响爸爸爱孩子的自觉。
爸爸在训导孩子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爸爸一边撑着伞一边训导儿子,可是伞几乎一直是撑在儿子的头上,自己却被淋湿了大半个身子。
这就是一位父亲对孩子藏在细节中的爱,虽然他一边在训导着儿子,但也不影响他对孩子的爱。
可见,父爱就是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是那个尽可能给我们撑起一片天的那个人。他们会在烈日下给我们一片阴凉,也是在暴雨天里给我们撑起伞的那个人。
夫妻之爱,是不计一切的付出。
有的人虽然嘴上说着爱你,却从来不肯主动关心你,给予你帮助,有时候他甚至会对你表现出极其不耐烦的神情。
感情是由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小细节组合而成的。当你发现一个人对你其实没有那么在意,从来不舍得为你付出时间和精力,也不肯为你付出爱的行动,那么表明在他心里,他可能并没有那么喜欢你和在乎你。
很多人都说感情的世界里不能计较太多细节。可一个人是否爱你,全都会在细节里体现出来。其实感情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细节并不会说谎,爱,从来都不是他为你说了什么,而是他为你做了什么,而所做的那些,也都会表现在细节里。
而真正的爱是藏在细节里,它会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这些小事。对于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他会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心意。
子女之爱,是自然淳朴的
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多。你永远也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怎样用力地爱着我们。
孩子对父母的爱,永远都是那样的自然纯朴。也许我们会在很普通的一天早晨,收到孩子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的爱,比如他会给你递去拖鞋、给你端上一碗也许没有那么美味的早餐……
所以,父母是要感谢孩子的,是孩子让我们的空虚的人生有所寄托,让我们体验到生命所存在的那份神秘与喜悦。
就在不久之前,我被一个来自医院产房外的小小背影感动到泪目了。
那天,小男孩的妈妈刚生完二胎,弟弟先被医护人员抱了出来,家里所有的大人的目光都被刚出生的小宝宝转移,除外小男孩。当小男孩始终不见妈妈被推出来时,他就非常担心自己的妈妈,他想进产房里看看,但又不被允许,于是他就询问护士为什么他的妈妈还没出来?
被告知不能进去,但又左右等不到妈妈,小男孩就站在产房门口,用手扒着门缝拼命往里看。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和伟大的,但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却给了我们生活的色彩。
孩子有时不知如何用语言对父母表达爱,可他们何尝不是再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深深地爱着我们。
虽然,有时候孩子有很多让我们烦躁抓狂的地方,但孩子对父母的爱,就是那么纯粹,甚至远远多于你对他们的爱。
生命因爱而暖,人生因爱而完美。愿你我,都能在生命的宽度里懂得爱,珍惜爱,善待爱,拥有爱,享受爱,拥有家之爱的婚姻!
少年时代的我们过着公主皇子般的生活,有家人的呵护,宠着,爱着,一来到世上,我们便成了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关心我,不分昼夜的哄我,为我服务,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简直就像是君临家庭这一王国的独裁者。
童年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正是因为脆弱的存在周围人都必须帮助。
一位少年,他害怕黑暗,到了晚上,母亲在卧室里把他哄睡,然后关灯出去,他总是哭,因为一直不停的哭,所以母亲就会回来,问他为什么会哭呀?少年说自己怕黑,觉察出儿子的目的后,母亲就会叹气,问,那么妈妈回来后就明亮了些了吗?
黑暗本身不是问题,这个少年最害怕的是母亲离开,他通过哭喊不睡觉或者其他手段把自己变成一个累赘,说自己不行,自己是笨蛋,借此努力将母亲留在自己的身边。
通过展示脆弱无能来支配母亲,就是曾经他们生活在有求必应的黄金时代,于是他们中有人依然认为只要一直哭闹充分抗议,拒绝合作就能够再次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并不把人生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而是只聚焦于自己的个人利益。
选择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并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支配他人,这种大人就是被惯坏了的孩子(妈保男)本人严厉批判这种人的德性和生活方式及世界观。
他们认为哭可以了事,还认为摆出自己的伤痛就可以免费得到,并且他们还将强者看作恶,并企图把脆弱的自己扮成善人。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我们根本不可以变得强大,因为变强大就意味着把灵魂出卖给恶魔陷入恶中。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家之爱就是脱离顽固的自我中心,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房子就是他的命,把自己的兄弟赶出家门,自己霸见父母遗留下来的房产,一旦没有了房子,家族的亲戚就不会拜访他自己的小家,他必须用房子和父母绑定在一起,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不和父母分家,永远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家之爱)这种人是最可耻的,不受别人尊重的,他把别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把自己的自私自利,看成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扮演成一种老好人,去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不懂得感恩。这种人最好是离得越远越好,这种人的人生就是一种索取,不懂的爱的奉献。
早晚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们,我们必须提前与世界和解,和自己达成协议,和父母分家单独生活,懂得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正是如此,人可以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家之爱就是将我这一个人,人生主体变成我们的人生主题。通过家之爱从自我中解救出来,实现自立自强,真正意义的接纳世界和人类生存法则,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对方,懂得了真正家之爱之后,我们就变了真正新的一家人。这是婚姻家庭生活新的开始。
所以说家之爱是由两个人共同亲蜜合作完成的工作外的加班,既不是我的单方面付出,也不是你的单方面付出,而是我们共同的付出。脱离自我,解放自我,让自我消失,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升华自我。家之爱就是自立自强成熟。当我们下决心用家之爱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渐渐成熟起来了。
我们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如果你爱我的话,我就爱你。看似是在关注对方,其实只是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持续观望态度的你呢?所以我们要先对方一步主动去爱,用力去爱,用家之爱去爱。所以说爱一个人很困难,被爱总是很简单。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一直没有成家是因为你还在等那个对的人,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与你完美契合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比如即便两个价值观上大体相似的人,双方仍然也会在具体事件上的看法不一,世界上不会真的存在,我总是什么也不必说,对方就什么都懂了,不仅如此,双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及时间环境的变化,双方在价值观,个性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改变,某些一开始契合的东西变得不契合,而那些一开始不契合的东西变得契合,正是这种流动性,一开始不被世俗眼光看好的两个人反而通过磨合逐渐变得相亲相爱一辈子。
五、家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特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家族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我们不很看重民族界线与国家疆域,又不很看重另外一个世界的上帝,可以说全由他们看重人道观念而来。人道观念的核心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因此,在中国人的价值系统中,家的意识具有核心价值的作用。它与种族的繁衍、人之永生相联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家庭只是家族的一部分。《礼记》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结婚在过去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因而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男子结婚是为家族娶妇,女子结婚是嫁给丈夫的家族为妇。
婚姻首先是家族的“大事”,是漫长的家族链上的环节之一,其次才是个人感情的“小事”。故家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今天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而是家族意义上的大家庭,即同一祖先的靠祠堂、家谱、族田等因素联系起来的、聚集在一起居住的众多的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人活着也就是为了支撑一个家,用家庭中的先进文化感染人、引导人、激励人,让家文化的基因世代传承,使整个家族得以延续、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人类历史上所包容的民族最多的伟大民族,各民族辉煌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的基因作用。64卦中专门有一个“家人卦”,就是数千年不变的“中国式家庭”的缩影和家庭思想文化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个非常看重未来的民族,犹如下象棋走一步看三步,过今天的日子想着明天、后天甚至更长、更远。对生活总是寄予希望,充满期待,并成为热爱生活、坚定信心、奋勇前行的道德力量。所以,中华民族的这一特色就往往决定了它的行为。
家习惯形成民族作风。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家庭的远虑主要为:子女教育,预防天灾人祸及身体等各种不测;为儿子娶妻生子及独立于社会之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房产等;最终还要考虑给后代子孙留下什么样的“基业”等。
因而,当代人不仅仅考虑当代人的事,更不能吃光、用光不顾及子孙,不仅自己要过好还要富及子孙,为儿孙造福,最大的毒咒是不做“断子绝孙”的事,即只顾自己不考虑后代。所以,中国的“家文化”一切从长计议,着眼于长远,不寅吃卯粮,不鼠目寸光等,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民族习惯。
家计划形成民族品质。俗语:“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就受穷”,中华民族是个非常务实、心中有数、又非常善于精打细算的民族,“有钱用在刀刃上”,该花的钱从不吝啬,一分钱都不会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会多花,甚至一分钱也要“掰成几瓣花”,而且不似现在,传统中越是富有人家越善于计划、节俭。做什么都离不开计划,没有计划就是盲目、盲从、盲乱,早晚要吃亏,这就是中华民族。
家美德形成民族品德。对子女的教育,不考虑成本,不惜一切,可倾注其家中所有。子女就是家庭的现在和未来,就是父母的“命根子”,儿行千里母担忧,世界上真正的“无私奉献”莫过于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代代相传,莫不如此,说到底也是一种民族繁衍传承的美德。
家风好民族兴。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社会细胞中每个人,只有能够在身影正、家风正的前提下,才有能力、才有可能去治理国家。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浑身散发着浮躁的气息、社会中笼罩着负能量的阴霾,国家又怎会有可能朝气蓬勃、文明发展呢?相反,家庭文明、民风淳朴,每个成员你影响我、我带动你,社会必将不断进步,国家必定又好又快发展!
人的一生就是从家里出发,然后不断的寻找回家的路。不管社会怎么变革,家是人的栖息地,是生存的归属,是心理的依托,精神的寄托,是亲情的续存,是遗产的继承。所以人长大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成家,如果没有成家,没有前面的1,挣再多钱,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