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实是一场倒计时”这是本周我听到的最让我震惊的一个观念了。
可不是吗?假若一个人可以寿宗正寝活到100岁,我们从出娘胎以后就开始了倒计时,每过多一年倒计时就少一年;也像是一笔银行存款,没有利息,帐面总额是100,每年固定支出1个单位,到十岁时还剩下90个单位,到20岁时还剩80个单位……到90岁的时候就只剩下十个单位了。可是现实中,不管你身在何处,在公交上,地铁上,商场中,办公室,路边,快餐店……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能看到“消磨时间”的人,汉语中有个词叫消遗,英语里有个词叫“killing time”,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太多了,想个办法把它“杀死”。逛淘宝的,看电视剧的,看肥皂剧的,在群里闲聊的,各种围观,各种八卦消息,一看就是一个上午或一个晚上。我们人生中不可重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就这么被无情地、冷漠地“杀死”了,想想真难过。
罗辑思维2017年的跨年演讲其中说到一个概念,叫时间战场。说的是,以后互联网的战场会变成抢夺用户时间的战场,因为大家的时间就那么多,叫国民时间总量,此处投入多了必须会导致另一处的投入减少。当一个人不懂得看好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就会被商家无情地收割起来,然后践卖给别的商家,而这些人,就会像韭菜一样,被割了一轮又一轮。
理性地来看待,我们其实是奔向死亡的。这种看法虽然略显悲观,但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因为这会让我们更珍惜我们生命线所穿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已故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乔爷,他在位时,常常想的问题是:如果我只剩下十年寿命,我明天会做什么?于是他常常迸发出激人的创造力,把苹果公司推向了全球最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人教版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和时间赛跑》,作者是台湾畅销书作家林清玄,他自从三年级奶奶去世以后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时间是不会再回来的,于是从那时起,他就拼命和时间赛跑,三年级暑假就拿哥哥五年级的练习来做,每天四五点起床阅读写作,于是他每年都能写几本书,至今仍然保持早起的习惯。日本国宝级作家村上春树,生活极简,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跑步,阅读,写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但,珍惜时间并不等同于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经是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在他每天都超负荷运转,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直到被确诊为癌症以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向死而生》,在他不得不停下繁重的工作,安心养病的日子里,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到底以前那样的活法是不是最正确的活法?他给出了答案,并不是。那些以过度消耗生命才能带来的各种社会荣誉、影响力、财富,是不可取的。不管你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了那个限度,就会引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顾身体,仗着自己年轻,恢复力好,经常性地熬夜,甚至通宵,这种过度消耗如果不及时停下来,噩运便会降临。上海的一个女博士于娟,就是因为连续过度消耗身体,最终累出癌症,去世时年仅33岁,在生命的最终阶段,她给我们留下了震聋发聩的《生命日记》,“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这场倒计时中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自己身体的警报,过度压榨这副躯壳,而应用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