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这本书我读的不太懂,或许太碎了,或许是另外一个领域,或许花的时间比较少,虽然刚开时作者也介绍了写作的初衷以及框架,还是抓不住它的结构。我就简单就我认为有收获的点讲一下。
本书讲的冥想,指的是用一种写实的眼光去打量周遭的生活,培养出一种对人,事,物以及你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带领着我去领略没有我的帮助却颇具魔力的所有事,所有人的真面目。
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冥想练习,心智觉知练习,静坐练习,创造性练习。
首先来讲第一种练习,心智觉知练习。在练习中我们积极投身到有针对性的活动中去。
个人感觉有两个词比较关键:积极和针对性。
积极指的是一种态度,专注,享受当下的活动,不会一心二用,思虑之前或未来一些烦心事。是享受当下的美好,活在当下。
就比如我们吃饭,很多人都只是例行公事的吃完,然后火急火燎的投入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游戏,逛街,熬夜,上网,刷手机等等活动当中了。
如何吃饭体现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体味到吃饭是一件神圣的事,很重要的事,那我们就会认真的去观察这些菜是什么颜色的,切的大了还是小了,这两种菜搭配在一起到底合适不合适,闻起来怎么样,香的,酸的,甜的,苦的,吃起来口感怎么样,脆的,弹性的,糯糯的,新鲜的,放久的,太热,太凉等等,我们会对这些饭菜产生真正浓厚的兴趣,或许这才是对这顿饭最好的敬意。
当我们有时不能专注时,不防换个环境,或换个方法,刺激下大脑的思维方式,让它从恍惚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中。
针对性是指做事的目地。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并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
目标明确这一点很少人能做到。或许很多时候我们是受外部环境影响严重,把别人的目标变成了自己的目标。比如看到别人减肥,就自己报班减肥,打卡走起,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目标太多了。我只能说这样的状态是很迷茫,不清楚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值得自己花费巨大的资源去实现它,坚持下去。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从热闹的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独处的时间,认真思考。个人感觉要做到这点就需要静坐练习,见下文。
第二种是静坐练习。是作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练习。它指的是在练习中我们通过安静无声里打坐,尽可能减少身心之源的使用。
学会从纷纷扰扰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于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我们需要给自己留白的时间,也就是独处,去思考,去觉察,去反省。
当感觉自己很累却感觉空虚的时候是该停下来啦,当我们放下手中或脑中所有的活动时,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像过电影似的给你传达着你的感受,你的行为,你接触到的人,你遇到的事,也就是类似于回放,脑补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经常回放某个思想,情绪,我们极有必要对它重视起来,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有意义么,反应了我们自身的一种什么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正确么,不正确如何改,到哪里去寻找方法。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接受它就是不那么完美的状态,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是人性的弱点,是现实,接受之后再慢慢改变,然而接受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行动,无法做出改变,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或逃避现实,活在理想的世界中,久久不愿出来。
就像我之前不太习惯配合别人,感觉这是自己匮乏的表现或者对外部危险的恐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控制权。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以你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跟别人协作共处,彼此取暖。
后来发现了优秀的人为人处事的优点,思维方式是积极主动的,人际沟通中善于帮助别人,给别人反馈,而自己好多地方都做不到。这也是今后需要注意练习的地方。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的目标了,那么静坐也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练习场,有助于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静坐也有助于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式思考时,容易钻牛角尖,看不到其他解决途径,比如他人的解决方法,网上已有的方案,还有个切换问题角度的问题,都是不错的选择,思考的时候不应当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还应站在别人的角度,角色的角度,灵活转换思考模式,不然脑子就容易僵化,被动。学会全局思考,系统思考很重要,这样才能对各种现象认知的更加清楚一些。
第三种是创造性练习。指的是在练习中使用记录,观察,阅读等手段。
当我们事情太多容易忘记时,记下来并按照重要性程度去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记录下来也是一个精进的过程,梳理思路的过程。从混沌状态过度到清晰化状态。
当确定目标后,我们需要找到引领性指标,采用激励性积分去行动,最后利用周复盘来完成精进。
阅读是一种最小成本提高认知的手段,只有说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变化,行动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不然都只是表象,从一个表象过度到另一个表象,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冥想在本书中代表着生活中的修行。我们通过冥想去观察生活,不会把内心和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想的那么复杂,这样一来事情会变得更加清晰。
冥想能打开两个世界的大门。一个世界叫做事情仿佛是这样的。另一个叫做世界实际上是这样子的。当然这两个世界有很多种打开方式,但是冥想是一种不可能剔除的方式。
当我们学会了冥想,学会了审视自己,学会了接受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也许就学会了利他,学习,奉献,报偿,祈祷,学会了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了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