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马公司在2016年2月底,推出了用于索尼E口的转接环『MC-11』,共有两型,可以支持SA或EF卡口的镜头在索尼E机身上实现自动对焦和镜头防抖等功能。
具体信息可以看 DC Watch Impress上的发布。
转接环虽小,但是折射了这个变革时代照相机的一些问题。
仅就这枚接环而言,本文大约是以这个顺序来说。
- 适马做接环的优势
- 对索尼的影响
- 对佳能的影响
- 对接环厂家的影响
适马做接环的优势
适马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厂家。
比如说,他们工厂在日本,一个叫做『会津』(Aizu)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算大,环境优美,适马以在此和谐共存骄傲~他们拍给自己工厂所在地拍了MV(只是纯音乐配乐),然后在自己的Youtube频道上发布 —— 一年发布一部,等死人了。
扯远了。
适马的优势很简单:
- 就是它现在几乎各个卡口的镜头都生产,所以有着非常丰富的各卡口生产数据控制经验;
~不要小看生产经验和数据,转接环的精度对于画质有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影响 - 销售渠道,虽然说不能和佳能尼康来比,总还是可以方便买到的
特别自从2008年惊天地的50/1.4以来,在消费者/经销商这边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 自己的准生态系统,其实就是所谓SGV镜头为首的一系列产品(比如调焦方案),这个会支撑它的接环
对索尼的影响
索尼其实不太会做镜头 —— 这当然不是说它们的镜头画质不好,而是说在整体系统的协调性,特别是进入无反以来,总是差点火候。
NEX时代,硕大的EE18-55、更硕大的E18-200还有毁誉参半的E16;当然,蔡司标的E24很不错,除了太贵;而E50平价画质好,可惜焦距太长……似乎索尼总是少一枚如M43中20饼这样便宜大碗还便携的存在。
到了FE时代,情况好了不少,定焦都很良心,可是变焦还是差了点味道;年初新发布的G Master,虽然堵上了“F2.8党”的嘴,可是体积确实吓人。
既然都不小,其实适马这边的镜头,特别是Art和Sport系列,都有很出色表现。之前也有用户购买A口版本然后用LA-EA3来转接,不过总是差了点意思(新镜头的A口版至少迟来半年到一年,走索尼的AF协议也不如原厂们的表现)。这下有了MC-11,EF口满地供着,大约对索尼的A7系们也是一个潜在的促进。
说个比较尖锐的,A7R2配合MC-11,和5DSR的对比,我估计会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出现的横评项目。
对佳能的影响
似乎没什么好说的。
佳能的EF镜头在2015年,累计生产超过了1.1亿,虽然说里头有不少是18-55的各种兄弟姐妹,但是刨去之后,特色、中坚类的镜头大约也不少。
抛开佳能的相机厂家身份,它至少是一个很大的镜头库资源。
这些年关于佳能传感器、机身制造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虽然有一些是被误解和放大,但是单反市场表现衰退也是不争的事实。
……进步一些看,或许佳能以后就成副厂镜头大家了。
对接环厂家的影响
无反是2008年出现的,但是接环真正火起来,可能还是2010年以索尼发布E系统为标志。
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M43自己的完善度、索尼NEX的定价策略、用户对转接幅面的接受等等。此处不展开。
接环厂家也有几种类型:
- 一类是原厂,不过提供的都是少数对口环。
比如奥林巴斯把原来43,乃至更早的OM做出到M43的接环;福伦达做VM-E的接环;富士自己做M-FX的接环。 - 一类是原本就做附件的,自己原来就产出一些单反的转接环;看到无反转接环有利润,没什么难度过来加工一下,一般就是纯接环,没有触点。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KIPON,可能是较早做出了带后光圈机构的接环,对于一些电子控制光圈的镜头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最为知名就是一家叫做Metabones的厂家,他们也投身无反转接环事业,在2011年的时候弄出个大新闻,就是破解EF的协议,让索尼E机身可以驱动佳能EF镜头,一开始是可以实现自动光圈和防抖,已经颇为厉害;随着破解深入,在2012年11月,终于让自动对焦来临,当时DP Review的报道,字里行间都是激动。
2015年,他们的产品出到了4代,配合索尼第二代的A7们,说白了就是密集的相位对焦点,对焦的速度表现直追单反。这4代环的售价,差不多要2000元人民币附近,差不多接近一枚中档镜头的价位(比如FE28)。这时候也有大把国产们可以选,但是据说 —— 前面说过,精度对转接后的画质影响很大 —— 据说并不如MB的环表现好。
所以这么个时点,适马加入了战局,而且似乎售价可能只有1600元附近(国内售价未知,BH预售$249)。很可能对于索尼未来FE机身的用户和准用户(特别是手上还有EF库存的),会是一个好消息。
之乎于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