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视频,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从家里翻出一本麦昆的经济学原理,一边看一边做里面的题,还挺有意思。然后又在网上浏览浏览,渐渐开始想一个问题,钱明明在我手里,为什么我会被割韭菜?商家是如何从我手里把钱赚走的?在网上进行了一波学习,又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准备做一波总结。
首先要清楚一个原理:锚定原理。有这么一个问题可以先作为一个引子:你认为美国一艘航母的造价是比5亿人民币高还是低?看到这里,你应该会思考,是不是好像什么飞机之类的造价都是几千万,那航母应该在5亿左右吧?哦,那个嫦娥二号好像造价是10亿多,航母应该跟它差不多,但天上飞的应该得比这水里头的更高科技一点吧?所以得出了一个答案,应该是7、8亿左右吧。讲到这里,其实就差不多了,上述的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触发了锚定效应。
人的思考过程会受到一个锚点的控制,比方说刚才这个问题里的5亿就是一个锚点,你的思维会围绕着这个5亿来思考,并且会对最近或之前听说过的跟5亿接近的东西进行对比。锚点可以是任何数字,甚至是一些模糊的条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这个原理会严重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实际上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美国一艘航母,比如福特号,造价是980亿以上。这个锚定效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会去找参照物,而你越是不了解一个东西,这个效应对你的影响就越大。
说回到商家上,这个锚定效应跟经济有什么关系呢?最明显的就体现在各种商场里。尤其是那种卖衣服裤子的店面。商家他先在标签上写一个4500,然后再划掉写888。所有人都知道这个4500肯定是扯淡,但是商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就是利用了锚定效应。他先让你有了一个4500的锚点,然后当你再看到888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件衣服好像很便宜,商家就这样从你手中把钱拿走了。还有一些类似的比方说那种稍微大一点的饭店,菜单的前几页往往都是那种贵的很离谱的,动不动就8888,18888这样的菜,或者酒水那一页最开始,也是各种动辄上千的酒。实际上这些根本就不是用来买的,只是为了让你觉得后面的那些诸如66块的西红柿炒蛋和30块的雪碧很便宜。说到这,如果有读者觉得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一定不能让商家得逞,“逆反”的非得去点前面那些贵的呢?如果有这种想法的人请好想一想,商家到底会不会因为你这样的做法而笑的背过气去。
其实我们可以去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被商家利用锚定效应这样摆一道。我个人认为其实很正常,因为当你看到一样东西,你不可能彻头彻尾的去把它分析一遍,就比方说去买衣服裤子,你不可能到人家商店拿起一条裤子就开始研究,把它的布料、轻五金、人工、运输的成本全给算出来然后再衡量一下按照这个价格购买是否合适,因为那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大脑就会不自觉地调取出之前已有的经验去衡量比对。
再举个例子,说之前有一家生产烤面包机的厂家推出了一款小烤面包机,每台卖300美元,结果根本没人买,因为消费者觉得我干什么要在家里烤面包?厂家没有办法,找了一家营销公司让帮忙想办法。营销公司让厂家再推出一个烤面包机,但是个头儿要大,而且卖500美元。推出后,厂家销量瞬间涨上去了,但是基本上都是小面包机。为什么呢?可以这么理解,最开始只有小面包机的时候,是把消费者们置于一个真空的环境当中,是在0和1之间选择,那多数消费者一定选择不买。但是当推出大面包机了之后,就是让消费者在1和2中选择了,消费者会倾向于:我虽然没接触过面包机,但是买的话肯定买小的比较合适。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遇到,比方说早餐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在买早餐的时候,一般的老板可能就会问你加不加蛋。如果老板这样问你,那么老板的话对你是否买蛋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你的回答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今天早上本来就想吃一个蛋,那么你就会要一个蛋;但是如果你本来就不想加,那么就会选择不要蛋。但是如果是聪明一点的老板,他就会利用锚定原理问你,是加一个蛋还是两个蛋?这个就是老板把你丢进了一个强制的框架里,让你在1和2之间做出选择。也许你早上本来是不想要蛋的,结果这样就要了一个。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后来觉得这也不能叫被商家洗脑了,只不过是商家利用了人们的一种思维上的缺陷,从而把我们手里的钱赚走了。怎么说呢,说不上有什么实际价值,只不过我感觉多了解一些知识总归是有趣的,至少有能力去慢慢的分析身边发生的一切,而不会被耍了之后却浑然不知。
本文由神棍微莲发布。2020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