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黄传琦

教学设计——迷思概念的转变

待转变的迷思概念:“同一张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金属扶手的温度比木板靠背更低”

一、设计思想

综合研究是科学发展的趋势。《科学》课就该突出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特点,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图文并茂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利用举例、活动、建立模型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二、教材分析

热传递这一知识点在《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能与能源》能的转移。热传递是能与能源一章中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切实地积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上册初步认识了科学及科学实验。学生已从本册第五章的前两课了解了能的形式及转化,这为进一步学习热传递起到了基础性的铺垫作用。继续深入探究能量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具有可行性,难度相对不大。

四、教学目标

1、会做固体热传递实验,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改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3、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探究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如何传导的。

3、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冬天,手冷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凉的小手,我们的手就会暖和起来;实在太冷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拿个热水袋抱在手里,这都是什么原理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热的传递。

2、实验活动

(1)教具准备:一端涂有蜡油的铁棒、玻璃棒、木棒各一根;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蜡油。

(2)、实验一: 不同材质的固体是否都会产生热传递

A、将未涂蜡油的铜棒、木棒、铁棒、玻璃棒的一端放入烧杯中的热水里。

B、观察并记录,烧杯中的各棒另一端的蜡油会不会融化。

(3)、实验二:观测不同材质固体的导热性是否一致

利用控制变量法,测量并记录烧杯中的水温以及各棒蜡油完全融化所用的时长。

(4)实验结论:

不同材质的固体都可以进行热传递,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但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七、总结反思

期望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体的热传导方式知识,转变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先验的迷思概念,培养起学生积极的观察探究兴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固体中的热传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不同材质的细棒中传递的实验,使学生...
    孙冬雪00阅读 471评论 0 2
  • 不同固体物质的导热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不同于气体与液体,热在固体中是以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 过程...
    耿晓蓉阅读 736评论 0 0
  • 《有趣的热传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以“同一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金属扶手的温度比木板靠背...
    林琪琪7阅读 511评论 0 2
  • 《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这一知识点展开,通过实验...
    林琪琪7阅读 452评论 0 2
  • 内存管理的必要性: 内存泄漏:程序未能释放已经不再使用的内存叫内存泄漏。 悬垂指针(野指针):指针指向已经被释放或...
    陈_振阅读 4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