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致敬青春

假期里,我在家和孩子看了一部纪录片《大学》,三位导演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而故事的主角也是四位清华人。

这部纪录片,历时三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这四位清华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清华的校歌,不光词美,曲也美,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这部纪录片中,我首先认识了高三学生严韫洲,这是一位上海的考生,在高考成绩下来后,与他的父母考虑、纠结以及在招生办那里,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的眼泪,无不让我为之动容。

我没有经历过高考的紧张时刻,但因为现在从事着教育工作,也是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有一个好的前途。

从农村来的宋云天,清华毕业后,毅然决定走向乡村,到基层去。在农村做了一辈子基层工作的奶奶,不希望她的孙子好不容易脱离了乡村,最终却又要回到乡村。

就像当时我不理解黄文秀,好不容易走出了大山,却又要回去一样。

只有经历过贫困的人,他们才知道扶贫,不是给他们多少钱,引进多少企业,而是要让他们从心理上摆脱贫困。

钱易老师,她作为清华的老教师代表,让我看到了清华得以生生不息、不断传承的原因。其中一位老院士说了一句:如果不上班,我肯定活不到今天。

而因为这部纪录片,我也认识了钱易老师的父亲,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虽然过程艰难,但以他为代表的天文人从没放弃。

这是四位主人公给我的震撼。更让我震撼的是,拍摄时的一些小细节:

看到清华的二校门,让我肃然起敬;迎新会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充满了朝气;课下与老师的交流,让我闻到了青春的气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让我看到了坚韧的力量……

看着看着,我泪流满面,孩子很奇怪的看着我,孩子啊,我该怎样跟你表达我对这些高等学府的羡慕啊!不光想到他们校园里走一走,我更想坐在教室里,聆听教授们传道受业。

虽然,我留有遗憾,但希望看过纪录片的孩子们,不会再像我这样留下遗憾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