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老师多年的名句,原来是首悼亡诗

诗词温故(vinpoem):诗词深度解析,在这里,重新认识古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从这两句诗和老师走到一起,便大放光彩,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标配。在我们的读者中,估计没人不知道这两句诗的(不知道的,请自行到评论区报道),但若能背出全篇的,可能还真没几个人。

近些年,怀疑的风潮不断。甚至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将火烧到了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那些用鲜血换来我们幸福生活的革命烈士们身上,这首本来就不那么根正苗红的诗更是不能幸免。

比如,有人自以为捡到了铁证,信誓旦旦地说:

“我们总牵强地把这两句诗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句诗是李商隐写给他的初恋情人的爱情宣言。……就在洛阳,他邂逅了他的初恋情人柳枝。……‘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对柳枝的爱情宣言,悲哀的是,千载以后,这两句诗成了被误读最多的两句诗。”

李商隐的写作初衷,确实和老师无关,但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是写给初恋情人的吗?

李商隐的无题诗扑朔迷离,扰人心痒。1100多年来,这个领域冒出了很多大神,大家纷纷狄仁杰附体,开始试图透过表层意象,去解读诗人不愿明说的情怀。有些前辈们的索解的确很有启发,但那些在咖啡店里翻了几本快餐书和故事会,就开始摆出一副文艺小寡绿架势大言炎炎的人,所说所断,真的就正确吗?

我看未必。

先从一个春天的故事开始。

公元851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中年人,在长安朱雀街东昭国坊李家南园内。写下诗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写诗的人叫李商隐。四十岁的他刚从徐州风尘仆仆赶回长安,因为他的妻子——王氏——病故了。

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没有了全盛时期的恢宏气度。“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威严至尊随历史远去,留下的是一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苍凉悲壮。

《张议潮出行图》(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

但是这一年,帝国似乎呈现出了一种向好的迹象。1月间,沙州人张议潮趁吐蕃内乱,联合唐人,赶走了吐蕃驻防沙州的守将,归顺大唐,使沙州重新回到帝国的版图。张议潮也在这年的2月,被朝廷授予沙州防御使。此后东征西讨,收复了整个河西。皇帝认为此事足以告慰先祖,一扫朝堂几十年颓废的气氛,张议潮的故事被写在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作为分管领导,上一年11月刚刚履新,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令狐綯,自然扬眉吐气,心情格外舒畅。

熟悉李商隐的人,应该知道复姓令狐的人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李商隐在公元850年的夏天,也曾因公回过长安,并去拜访了令狐绹。他和令狐家有师生之谊,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是他的恩师。他和令狐绹也曾无话不说、志同道合、亲如兄弟。不知道为了什么,特别是恩师逝后,两个人之间,似乎有了一种莫名的疏远。

这次拜访没有改变李商隐的仕途,他还是不得不得返回徐州卢弘正的幕府。

唐长安城坊区图

既然到了长安,李商隐顺便回南园寓所和妻子王氏待上几天。虽然这样的美好相聚很是短暂,但在王氏看来,夫君能静静地坐在自己身边,爱抚地看着自己,便已感无限幸福。或许,她情愿就这样在夫君的凝视中到永远。

到了第二年(851年),暮春的一个夜里,天空没有星星,终南山的轻风夹杂着一丝凉意和一缕花香,无力地飘来。然后又带着如花般的魂灵和幽幽的凄凉离去。王氏死时,身边只有一对小儿女。

李商隐从徐州赶到南园时,王氏已故多日。就在走进内室,来到和妻子曾经同床共枕的卧房的那一霎那,他仿佛看到了妻子临终前那无力求救的模样,又似乎听到寒夜西窗下凄凉哀怨的瑟声。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房中曲》

《房中曲》本是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一支曲子,咏唱的无非是夫妇相悦之乐。李商隐咏叹的却是归来入房一瞥、爱妻已逝的夫妇永别之苦。对于妻子,他深怀愧疚。从相识开始,到结婚,到共同生活,一路走来,穷愁潦倒,生计艰辛。而妻子一直任劳任怨,总是默默地支持他。

我已经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你的容颜。只有你留下的那张锦瑟,那是我们两心相许、两心相知的见证。我仿佛又听见你弹唱的那曲《起夜来》。

诗的最后四句,从今日写到他生,从眼前写到未来。今日之愁低回郁结,有如涧底青松,明日之愁陡峭挺拔,有如山头黄檗。历尽劫波之后你我再次相逢,两两相望,或恐也是互不相识了吧。

最动情处往往也最深沉。房中一瞥,那种沟通人间天上的遐想,激起多少人的共鸣。宋代的苏轼干脆就把它熔铸到自己的词中,成就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千古名句。

失去了在忧患中相濡以沫的贤淑伴侣,对李商隐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加之从幕府离职,生活窘迫。终于还是去寻求令狐绹。这一次,或许是看在李妻亡故的份上,令狐绹为李商隐引荐了一个太学博士的职务。

这是一个正六品上的职位,从品秩上看,并不算低,当时长安的属县县令(相当于北京市西城区区长)也不过这个品级。但却是典型的冷官,没有多大的权力。陆德明、孔颖达都在这个职位上待过。按《旧唐书·职官志》的说法:“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教法并如国子。”所以,李商隐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但他的志向似乎不在此。不管怎么说,至少眼前的生活有了保障。

这一年的7月,李商隐带着六岁的儿子护丧回到洛阳。在崇让坊王茂元旧宅里,过去的一草一木都勾起李商隐对昔日生活的回忆。自开成三年(838年)和王氏成婚以来,夫妻二人曾来这里度过一段日子,且不乏岁月静好。8月7日,这是妻子过世后的第一个七夕。在宅院的西亭,李商隐仰望长空: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辛未七夕》

多年的宦途沉浮,远离家室,飘泊异地,夫妻间虽然聚少离多,但不到失去的那一天,总觉得可以一直如此,直到地老天荒。他常常这么想。如今,一生一死,永作无期之别,因此对牛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便格外欣羡珍重,也由此产生了对“仙家好别离”的不解。

唐东都洛阳城坊区图

斯人已逝,再也没有人为我整理衣裳,也不会再有人和我剪烛西窗。前路微茫,我又将孤身一人,骑着那头瘦驴,取道长安到梓州去。那里也不过是我的一个寄寓之所,我终究还是一个过客。没有了你的陪伴,只有那巴山的夜雨。

还记得三年前的那个秋天吗?巴山的绵绵秋雨,涨满了池塘和小溪。收到你的来信,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和你共坐西窗之下,让明亮的烛光照着你和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就这样吧,我的一生只有你。

一年后(852年)的7月27日,也是一个七夕。

就在3个月前,天上的一颗星星落到了河东。几乎同时,上一年请降的南山党项又开始侵扰帝国的边地。而入夏以来,淮南道更是遭遇了一次大面积的饥荒。

这些,都不大像一个平善年份该有的样子。

不过李商隐很清楚,相比过去几年的东奔西走,梓州的工作已经算是安稳的了。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李商隐《壬申七夕》

风,轻轻的,吹响环佩;阳光,淡淡的,轻抚群芳。一眨眼,都过去了。8月25日,闰七月初七。李商隐对妻子那忠贞不渝、历久弥深的爱的追忆,再一次浸透到字里行间:

绕树无依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

几年始得逢秋闰,两度填河莫告劳。

——李商隐《壬申闰秋题赠乌鹊》

失望与希望、哀愁与无奈,统统都流溢出来。正如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所说的那样:“人生如梦,只有爱才这般真实,这般刻骨铭心。……真挚感人,不会让人厌烦,而只觉得醇如陈酒。真情就是这样,不会因抒发的次数多而变得淡薄,而只会在不断流淌中日益浓郁。” 

公元854年8月4日,又是一个七夕夜,当李商隐写完“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后,他的七夕悼亡诗戛然而止。妻子亡故后的痛苦,回首往事的惆怅,对景难排的感伤,都付入此恨绵绵无绝期之中。 

在梓州的日子里,府主柳仲郢对李商隐格外照顾。柳仲郢是柳公权的侄儿,他曾打算把年轻貌美且颇有才情的乐伎张懿仙婚配给李商隐。“我已不再有爱情”,李商隐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美意。因为对王氏爱得太深了吧,直到最后,李商隐也没有再娶。

沁阳李商隐墓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春天,李商隐回到长安。漂泊的岁月,耗尽了他全部的政治热情,“我也不再有梦想”。两年后(858年),他挥了挥衣袖,回到家乡。不久,默默地死去,死于折磨他多年的疾病以及一生的积郁。

死的时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天空寂静地连一片叶子飘落的声音都没有。明月高照,他留下了一滴眼泪。第二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化作一缕青烟。

他的一生很短,也很苦。如同一朵杜鹃花,花开花落之间,仿佛一场大梦。锦瑟那颤抖的弦音,一声声,如悲啼,诉说着曾经的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有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最终却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结局。

他是诗人里头为数不多让人琢磨不透的存在,尽管我们知道,他不过是个爱写诗的“老干部”而已。

从此以后,唐诗的江湖上,一直有他的故事在传说。

讲完故事,我们就诗论诗。

这首《无题》诗(相见时难)真的像开头那位讲的,是写给他的初恋情人的吗?

任何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是有理由的。

让我们从李商隐的一组诗说起。

花房与蜜脾,雄蜂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哪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绦结始生。

玉作弹碁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嵗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乾。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江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柳枝》五首

《李义山诗集笺注》(乾隆四年姚氏松桂读书堂精写刻本)

这组诗有一段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後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 余诺之。会所友偕当诣京师者,戯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戯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大意是说,有一位洛阳的小姑娘,听读了他的《燕台》诗而爱慕他。他们见了一次面,相约三天后再见。可惜李的行装被朋友先行带走而无法践约。后来李商隐再去寻找,小姑娘已被“东诸侯娶走”,因此写了这五首诗。

从序言可知,这位十七岁的洛阳小姑娘娥眉皓齿,芳菲妩媚,聪慧可人。不仅擅长音乐,对诗歌也有极强的领悟、鉴赏能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柳枝》本是曲名,诗题的《柳枝》,指的是《柳枝曲》,非柳枝其人。而序言中的“柳枝”,亦非此“洛中里娘”的真名,不过用来代称罢了。叶葱奇在《李商隐诗集疏注》中说:“商隐作诗的一个特点是,凡涉及女性的作品,一向不喜于题中标明,连寄给王氏的诗也不写寄内,而作《寄北》,思家竟用无题或取诗中二字为题。”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李商隐24岁。与“洛中里娘”的故事,则发生在上一年(834年)商隐从华州赴兖州途径洛阳时。此后,商隐与“洛中里娘”再无瓜葛。这五首诗应该是李商隐早期爱情诗中最为优秀的。

但对于他这五首诗,历史上曾有过不少贬意传说,甚至影响到今人。看看,键盘侠自古就有。如今,某些人又据此附会出李商隐的人品问题,更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说它是写给初恋情人的,我送两个字:瞎扯。

回头来看这首《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年,见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一个永志不忘的春天。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全篇纯粹抒情,不稍叙事,在《无题》诸篇当中,最为精纯。因此许多前辈都为这首诗做了很多精彩的赏析,比如周汝昌先生。按说也不需要我再重复,但还是有些妙处,或者说个人的理解,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和商隐其他的几首悼亡诗不同,这首诗纯以亡妻口吻,写出妻子对李商隐的眷恋之情,继而反衬出诗人自己对妻子的深深怀念。亡妻是明线,诗人是暗线,明暗交织,言此实彼。

“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古来如此。一声道别,各自东西,何等容易;而人生聚会,则不知要费几许周章。但在王氏看来,和自己夫君的相聚,固然难得,生死之别,却令别意更加伤感难堪。两个“难”字在一句中迸放,韵律上的重叠,毫无疑问地增加了情感上的重叠。

次句由东风之无力致群芳并萎,由缤纷而凋败,想到夫君不在身边,自己何等孤独无助。我知道我生命的终点就要来临,当死神的脚步渐渐靠近,我多么渴望时间能够停留。我渴望你在我身边,渴望被你深深的爱恋,渴望你用深情的目光抚摸我的容颜……

开头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到三年前写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不但句式上如出一辙,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也一致。

“相见时难别亦难”、“君问归期未有期”,“东风无力百花残”、“巴山夜雨涨秋池”。风弱花残,春景难驻;夜雨巴山,归期未卜。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发心境,物我交融,写实和象征合为一体,赋予感情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

此等笔法,唯李太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王右丞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似之。

在古乐府中,蚕丝之“丝”常以谐“思”,这已经成了通例。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相和歌辞·瑟调曲·子夜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作蚕丝》

《作蚕丝》中的春蚕,与《无题》中的春蚕,取意的方法相近,但视角却迥然不同。“何惜微躯尽”的春蚕,是在“缠绵自有时”这个充满希望的前提下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意念。而“到死”的春蚕则不然,她知道她的追求无望,甚至没有去奢求过希望的有无。

用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古乐府诗中也不少,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更有名的还是同时代的杜牧的那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果说“春蚕”句明知追求的无望,那么“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无望中仍要追求。

相会无期,思念不止;前途无望,之死靡它。难以言说的复杂的内心感情,被这两句赋予了具体化。意境凄凉却怀有一种无比的坚强,它用生命来感怀了夫妻之间这份无限的情思。

她在心里默默的念着:义山,不管生活如何艰难,我对你温柔而执着的爱始终不渝。此刻,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眷恋你,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妻子走了,人世和幽冥相隔。我们可以去看,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写离别相思,而往往又多带有阻隔的悲情。比如“更隔蓬山一万重”、“更在瑶台十二层”、“断无消息石榴红”,即便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先铺叙“身无彩凤双飞翼”一番。所以五、六两句,就由感情转到意念,因为他们坚信:爱,可以沟通天上人间,能够打破这种阻隔。

早晚的挂念和夜来的相思,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来寄语,读来不免顿感轻叹。清晨照镜,只为“云鬓改”而愁苦。清晨的愁苦,是因为她夜间的痛苦——又是一夜相思未眠,想象自己的丈夫也和自己一样:为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他孤寂一人在房中徘徊,对月沉吟。冰凉的月光,映照着他单薄的身影。多少愁思、多少苦闷写满了他清俊的脸庞。想说,却无法诉说,只能在辗转中沉默。

最后以“蓬山”和“青鸟”收结,也是李商隐常用的手法。美丽的神话传说,既是在告慰妻子,也是在宽慰自己。这或许就是凄苦无助的最好意境。

李商隐画像(清·上官周《晩笑堂竹庄画传》)

义山,我依然会云鬓如昔,为你容饰。

夫人,我夜夜都沉吟相思,为你憔悴。

我知道,我能听到你的“夜吟”的声音。死并不是件悲伤难堪的事,回忆总是那么的美丽。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彼此就不会感到遥远。

我每天都在想念你的“晓镜”之容,仿佛就在眼前。你并没有死,你只不过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等我回来和你相聚。

是的,我在蓬莱仙山。可我还是喜欢像从前那样,静静地在窗前想你。这就够了。

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仙界的青鸟,什么时候能为我带来你的消息。

结束了,痛苦、失望、缠绵、执着。

这一年,是一个分水岭,划分了李商隐的生活和创作的不同阶段。此后,年轻时豪纵不羁的气概,再也没有在李诗中出现过。

看完故事,讲完诗,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首《无题》诗(相见时难)是一首悼亡诗。

悼亡和初恋的距离,应该不是一般的长。可是,用它来形容我们默默奉献、死而后已的老师们,合适吗?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作,题为《无题》的有二十首,可以认定为《无题》的,则是十四首:《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到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风、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另外六首,要么“必有题而失之”,要么被后人无据而臆改为《无题》。

一定要说这些无题诗不是爱情诗,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说它们都有寄托,也失之偏驳,容易走向附会一端。有些时候,诗人的含蓄手法,只是诗人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并不一定都是“楚雨含情皆有托”。

可能,长于写诗的李商隐深知:诗歌应该提供丰富的使人思而得之的信息。于是“语言可能清晰明了,语意却扑朔迷离;意象可能鲜亮丛集,意念却飘忽朦胧。如同水中观月,雾里看花,有一种别具风采的模糊美。”(刘福智《李商隐<无题>诗与混沌论》)

所以,诗的表达是多元的

中华书局版《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旁夹注了“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大意是说,这两句以春蚕和蜡炬的生死感念而铸就的佳作,既可以传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可以表达对追求真理的持之以恒。

亲爱的朋友们,你认为呢?

参考资料

[1] 刘昫等.《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 张采田、吴丕绩.《李义山诗辨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 尹楚兵.《令狐楚年谱·令狐绹年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所有,欢迎读者在朋友圈分享。【诗词温故】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已交由专业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阅读类App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诗词温故(vinpoem):深度解析诗词。喜欢的话,可关注我们,重温那些年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