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火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5月5日上映至今,依然在豆瓣保持着9.2的高分。看过影片的人都在热议着、赞赏着父亲马哈维亚对两个女儿出色的教育。之前我们也探讨过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在这部剧中,我们应该从父亲马哈维亚的身上学习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部剧的剧情,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这么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熊样儿!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强大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马哈维亚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想着要得世界冠军,却忘了,其实谁都可以得冠军——言下之意,没有儿子,女儿不也一样吗?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如果马哈维亚没能想到这一点,那么电影到这里就基本“全剧终”了,不过难得的是他想到了,于是,故事正式开始——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闺女儿进行魔鬼式训练,后来还把没啥天赋的大侄子拖下水给女儿当陪练……在童婚盛行、女性严重受歧视的印度,起初马哈维亚的举动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儿们走上赛场参加比赛的过程也屡遭波折。不过,女孩儿的命运也随着父亲的坚持而被彻底改写,甚至被同龄早婚的女孩子羡慕……尽管在离开父亲来到体育学院后,大女儿吉塔经历了职业上的蛰伏,但最终还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获得了世界冠军,女儿成为了马哈维亚的骄傲!总之,这是一部在169分钟内让观众又哭又笑的好电影,毫无尿点,而且绝对燃点与泪点齐飞!
好啦,剧情介绍结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剧中父亲马哈维亚在家庭教育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
1.引导孩子之前,先了解孩子
“因材施教”是孔子传下来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面对不同的孩子,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你不能用养牛的办法去养千里马。这就需要我们先充分的了解孩子。剧中在大女儿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拜师新的教练后,开始学习技巧性的东西,虽然在一次回家的时候使用技巧战胜了父亲,可吉塔却不知道,适合她的不是技巧,而是实打实的摔跤实力。所以,在之后的国际大赛中屡遭败绩。庆幸的是马哈维亚是了解女儿的,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吉塔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赢得了冠军。因此,在你想要引导孩子之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孩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为孩子创造“爱和自由”的家庭环境
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爱让感受到安全感,一个被爱包围的孩子,心理一定是健康的、阳光的,心里也一定是充满爱的。当然,这不包括溺爱。而自由会给孩子充足的发展空间,孩子是不断发展着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吸收性的,周围的一切都是他学习的内容。自由是孩子发展的基本条件。
3.坚定不移的激励和相信孩子
“是谁说你不适合55公斤级的?我这就去找他!”马哈维亚听到教练要求女儿控制体重,降到51公斤级,简直要气炸了!当即收拾小包,带上主动请缨做饭的大侄子“杀”到了女儿身边。增加营养、指导女儿训练,对问责的校长说道:“她们唯一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这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对孩子的坚定不移的相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质疑,甚至误导,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的激励和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