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在的真我,内在的真我被理解成爱、喜悦、平和。这个内心的真我,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理解为:“不会随着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
屹立在社会中的“我”,是把“真我”用各种身份、思想、情绪和身体层层包裹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我。也可以说包裹后的我成了“小我”,比“真我”更容易受伤,更容易发怒,更想控制别人,有更高的虚荣心。。。
如果这个环形的包裹可以成立的话,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认为的“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用真我的环形分析看,“恶劣环境”为最外层,“态度”为次外层。弗兰克提出的改变,只是大脑控制的次外层的变化,换个思维,连恶劣的环境看着也不是那么恶劣了。因为他还有身体和“真我”一直存在。让他找到了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畅想重获自由后的自己怎样站在讲台上,把这段痛苦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让他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真我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层层包裹在里面,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只停留在外围,没有几人能真正在有生之年真正感觉到“真我”的存在。不要成为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身体所限制的人,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真我更好的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