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着微博看到一条热门,江苏人初婚年龄又推迟了,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饶是有心理准备,在看到这个平均值的时候,还是很惊讶。
毕竟法律上规定,男25周岁、女23周岁初婚的为晚婚,而这个平均年龄要比晚婚年龄大上十岁左右。
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人们的婚姻观念?
中国古时候讲究三媒六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之事不胜枚举,很多夫妻要到当天仪式结束之后才能见到对方的长相。
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他们的初婚年龄都比较早,除了个别几个与现代相似,大多数在14、15岁左右。
古人一般先成家后立业,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先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就应了《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且,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强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人们也愿意早点成家生育后代,为家庭增添劳动力。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越来越强盛,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保证,人口暴增,于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100年内少一代人,法定的初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推迟不少。
再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初婚年龄都在30岁以后,没有强制规定,而是出于自愿,这又是为什么呢?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一份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他们工作的目的可能跟父辈很不一样,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自由、梦想、人生价值等等。
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结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房子、车、婚礼等等,都给年轻人不少的压力,他们甚至能够想象到结婚之后面临的会是什么。
还不完的房贷、算不清的柴米油盐、比来比去也不知该买哪个牌子的纸尿裤,这都与他们想要的生活相去甚远。
更何况,过去很多靠婚姻才能够得到的一些东西,现在年轻人靠自己拼一拼也能够得到,这就降低了他们对婚姻的需求和期待。
知识经济发达的现在,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而不追求量,人们也不需要依靠不停地生孩子来兴旺家宅,年轻人也就不需要把传宗接代作为人生第一要事,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
可见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不婚、大龄晚婚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更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和追求。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结婚,都在于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如果相互倾慕、彼此喜欢、在一起舒服,多晚结婚都不算晚,你们之间差的就是一句,“喂,你明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去扯个证吧。”
希望所有的婚姻都能够1+1>1,彼此成就对方,让生活变得更好。
至于时间,你们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