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本荣获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的中国原创作品《盘中餐》
《盘中餐》讲述了一碗米饭的传奇来历。
作者以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
-----作者于虹呈谈到自己创作这本绘本的缘由
2013年末,全家去大理度假,选择住在洱海边上的才村,爸爸兴起要做马车游览田园景色,我跟妈妈只好陪同一起。坐在马车颠颠颤颤地穿梭在田野间,看到很多农民弯腰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除草、收菜,有些稻田里立着一丛丛捆扎好的稻秆,想起自己常年居住的大城市,心中莫名感动。心想可能他们没有像大城市里人们见过那么多世面,也没有大城市里的人们的那么多“野心”,但是我可以从他们的背影中深切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幸福感。我觉得应该要为农民画一部绘本。可是画什么,怎么画一下子困扰了我。就在马车颠颤得我精神恍惚的时候,突然想起很小的时候面对一碗白米饭引发的疑问和想像,于是我决定画一本米饭是怎么得来的书。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应该是我们小时候就会背诵的一首诗,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仍有在乡村生活的童年记忆,
但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成长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被手机、平板、电脑包围着,玩着网络游戏上的“农场”,却很少能接触一颗真正的种子,更别说看着它发芽、开花和结果。
作者以云南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线索,将哈尼族农民种植水稻的步骤,用日记叙述和绘画的方式娓娓道来。
封面就是用一碗盛满“大好河山”的米,环衬则是各种农具的名称及其作用,一下子就能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接下来就是云阳梯田壮美的全貌,加上一个正在修整农具的当地人,一下就把我们带入那段农耕时光。
下一幅画是乳燕嗷嗷待哺,人们开始秧田松土,加上作者既写实又意境丰富的绘画功底,一股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再看看农家是如何准备稻种的吧,但吸引人注意的是阿婆背后悬挂的各种腊肉和灶台。有过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感到熟悉和亲切,就像外婆家一样,没有见过的人则会觉得有趣。
每一幅画都是真实场景再现。
从发芽、长苗、分蘖(niè)、抽穗和结实,作者用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生动地叙述这一谷物生长的过程,展现了哈尼族世世代代的耕作方式,至今仍未被现代机械农业取代的农业传统。
哈尼族使用的水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明了,一直沿用至今,是利用水力把谷物脱壳去皮的工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享受工业和科技文明带来便捷生活的我们而言,除了个别节假日,节气仅仅是个好听的日期名称,但对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这些则是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我们的deadline一样,何时该播种,何时需收获,都在节气里。一旦错过就可能造成一年的收成不佳。
作者仔细地画了一颗种子从发芽、结果,到最后来到我们餐桌上的全过程,还特别请教袁隆平院士在内等权威专家给出指导和建议,力求每个细节的完美。
这本书不厚,但故事很多。精美的画面里暗藏了丰富的细节:
看看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吧:
帮家里干活,
和小牛“顶牛”,
在秧田里摸鱼,
牵着毛驴回家,
接受老人的祝福,
看我这有好吃的!
这本书拿出来过几次,都因大宝没时间只读了前面部分,后部分需要耐心讲。我们回老家时都是在夏天,从来没有春季、秋季回去过。不过夏天的空气和鲜花就足够让我们美的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