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孩子是中国最大的奢侈品》的经济学分析文章,是何帆老师写的,里面提到了中国的奢侈品,既不是路易威登皮包,也不是法拉利跑车,而是我们每个家庭里的孩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北上广深,养孩子确实是不经济的一桩赔本买卖,爸妈投入的抚养成本、机会成本远高于老来得到的现金收益、非现金收益。即便现在不是全面开放二胎而是鼓励自由生育,现在大城市的人也不会拼命生娃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20年的中国最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场妈妈,如果我把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投入在个人职业发展上,更多的男性上司铁定是要闪开的,职业阶梯的攀升一定是火箭式发展。
就像当年我们初中、高中、大学考试的年级前五名,都是我们女生包圆一样,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职场男人和女人几乎没有工作量和能力的差别,也就应了那句俗话,女人当男人用,把自己活成了心中的男神。
罗胖说的好,成本不是你为一件事支出的费用,而是你选择这件事而放弃的收入。
高质量的教育,不是送进一所国际学校就万事大吉的,不是一套学区房就一劳永逸的,0-1岁孩子的健康基本知识、1-2岁孩子的智力启蒙、2-3岁孩子大动作的引导、3-4岁孩子习惯的奠基、4-5岁孩子绘本的选择、5-6岁孩子升学的提前准备,这都还不说衣食住行的购买行为,这些达到最基本的就够了。
书籍的选择、玩具的选择、节假日安排、生活习惯的引导、科学知识的解答、接人待物的教育、体能锻炼的安排,这些统统都不是花钱都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妈妈大量知识积累、认知导向和信息决策的结果。
比如4岁你是给他买斗龙战士的手环还是超级飞侠的模型,还是玩熊大快跑的游戏,这么一个看似弱智的选择,你都要自己看过动画片,知道人物剧情、故事梗概,然后判断哪个更合适。
你肯定说,你管的太多了,那么好吧,放养,很多所谓的放养都是自己没有决策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借口,如果孩子怎么都行、玩啥都OK,那这几乎是商家最喜欢的局面,孩子成长不可逆,尤其是在他没有决策力和识别力的时候,尊重孩子但是不遵从不合适的选择,应该是理性的养育原则。
经过我长期的陪着看剧,我才知道《熊出没》有点暴力,要少看;《超级飞侠》很正能量、《变形警车POLI》讲了很多交通知识要多看;决斗类游戏过于酷炫,要少玩。这只是一点点,光这一点都是需要一个妈妈,在上班的时候看看淘宝,在会议间隙看看家长群、在出差路上下两单绘本。有这些时间,我们能多专注下项目进度和领导的情绪,有这时间,我们能下了班任性加班把60分的投标方案做到90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为了钱和职位,我们就该在孩子身上少花时间?
我觉得,并不是。
这只能是一个价值观选择和低水平勤奋的问题:
l 孩子阻挡了你的职业晋升?你看看多少丁克也没见得当高管,就知道了。
l 孩子让你无法专注工作?你看看很多没孩子的职场女性花在化妆和购物的时间就知道了。
l 孩子让你不能加班?你看看晚上7点后,公司里多少看视频不回家,冒充加班的男人就知道了。
l 孩子让你每周少工作20小时?你看看多少职场男性下班在公司茶水间聊天、笃悠悠吃着饿了么外卖就知道了。
养育孩子的时间精力,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只是我们习惯了想成功就必须加班,必须忽视孩子而关注自我的老认知造成的。
养育投入和职场晋升始终是对立的,非黑即白楚河汉界的?并不是。
如果有的选,我想呼吁更多的职场妈妈,选择提高8小时工作效率(这意味着你工作状态走出舒适区,改掉自己各种低水平勤奋的毛病),继续投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
l 研究教材选择给孩子好书,
l 研究旅游攻略给孩子好见识、
l 关注孩子心理给孩子好童年,
l 知晓科学知识给孩子好认知。
养娃费神费钱费时间,但是却让我们获得了爱和宁静,这不是一笔经济学账能算的清的。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明明知道,却还要做,剩下的就是各种平衡和解决问题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