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一说起读书,很多人都有种心里知道很好,却不知怎么下手的无奈感。
今天在跑步的时候,听到了一本好书,分享给你,愿我们都能享受读书,不断提升认知,过更充实自由的人生。
- - - -
这本书的名字叫《书读完了》,当时呢,听到这个名字觉得这口气可真大,那谁敢这么说呢?话说这位作者也是位奇人。如果在中国的学者当中有三五个人够资格,那就很可能包括这本书的一个作者,他就是当代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金克木。
金克木教授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首先第一件事情,是金克木是一位大学者,直到晚年填履历学历一栏,只有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这一条是由于自幼家庭贫困,他上了一年学就辍学了。金克木教授的成就,基本来源于他的自学。他不仅精通英法德语和拉丁语还通晓古印度的梵文,而且金克木先生还是印度学的专家和读者,此外,他还是一位兴趣非常广泛的思想家,是一个通人。
那金克木教授学贯中西,用的是什么方法呢?金克木认为要看清知识传统的内在联系,就要回到书籍形成的初期,各种文明的早期文献肯定是初次掌握管子和知识的人之手,那在各大古代文明当中,知识阶层的生活方式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都不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在寻找中外文化根源的过程当中,金克木对接了一一对基础概念就是西方的罗格斯和中国的道。另外有意义的语言一定是合乎理性法则的,西方的罗格斯被翻译成了中文里的道让我们感到了某种相通之处。
基础的学习能力不一定是记得快,而是知道找什么和找来做什么用,我们在读书的时的困惑也不再是他为什么能记住,而是同一本书,为什么他就能得出不一样的东西?
- - - -
金克木有两种读书方法:
*第一种称为格式塔*,这个名词是20世纪的一个心理学的流派,格什塔派认为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比如婴儿便秘的父母不是单纯的条件反射,也不是依靠分析特征,而是整体,这就像人对美丑的认识不是依赖于无关细节,而是一看就形成印象,这个整体印象并不等于局部的整合,读书也是这样有经验的有经验的读者,尤其是在建立了刚才说的那种系统性认知以后,同样可以迅速的对一本书作出整体的判断,形成基本的印象,这种方法类似于诸葛亮的关系,大略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对书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对全书的格局形成判断,能够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部分,陶渊明所说的读好书,不求甚解,也可以理解成领会主旨,不在细节上过分纠结。
*第二种方法呢称为福尔摩斯的解密法*,金克木喜欢猜谜,喜欢看推理小说,读别人觉得枯燥的书时,也抱着解密心态,喜欢琢磨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一本书讲的是什么?很重要,是怎么讲的?同样重要,这种方法的形式就是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寻找答案。
而另外读书的目的是建立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人,不仅要读书,更要学会读人读物,他读了一辈子书也最会读书,还是觉得自己从人从事物上学的东西更多通过读书建立的思考,也一定要返回到生活的具体问问题上。
- - - -
总结一下,那这本书讲的是通才学者金克木的读书方法,首先我们说的是该先读什么书的知识,有系统结构必读书的特征是既不依赖于其他书又是整个系统的,把中外文化中的这类书通读以后,就可以说是速读完了,那中外文化都有两套体系,一套是偏重罗格斯的道也就是理性的知识,另一套是非洛克斯的道,也就是非理性的潜在意识,活跃的范畴主要是宗教和神学,那按照这个标准,金克木还开列了佛教经典的必读书目。这次这本书说了金克木的一个读书方法:第一种是观其大略也就是先整体判断数的格局,第二种是解密推理的方法,读出字里行间的含义。
读书的动力来自于人的好奇心,人们通过获取知识来增加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大师的读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之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