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是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上周是第一次来到读书会,还没开始说话就已经眉头紧锁,一开口更是劈里啪啦完全停不下来:“自从孩子开始写作业,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明明只有几行生字,就是三催四请才能坐下开始,没写几个字就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一眼看不见就在那儿扣橡皮,明明十分钟就能写完,每天都要墨迹2小时,连哭带喊才能结束。最最最可气的是,昨天还跟我谈上条件了,说‘妈妈我还想再看一集动画片,你要是不让我看我就不写作业了’,我真是气的想把他薅起来揍一顿。“
一口气说完,木子也长长叹了一口气,显得又生气又无奈。
旁边有陪作业经历的妈妈纷纷表示,家里也有同款娃,这样的情况也时不时的上演一番,而且孩子越大越不好管。
这个情况看起来是个两难境地,如果答应孩子,倒是省事,但是会担心孩子以后得寸进尺,而且限制电子屏幕的时间也是为了保护视力;如果不答应,孩子就会哭闹,搞不好真不写作业还要被老师找家长,真想揍一顿,但是专家说不能打孩子要尊重孩子,真是憋出内伤!
到底可以怎么做可以让孩子乖乖写作业,同时遵守约定呢?
我们的读书会刚好读到“课题分离”这个部分,于是我们开始尝试运用这个理念梳理这个困境。
什么是课题分离
首先,什么是“课题”,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课题分离的意思是,区分清楚我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每个人只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也不被他人干涉。
那么,如何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呢?
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谁来承担!
如何运用课题分离解决问题
1、分离情绪
孩子说不再看一集动画片就不写作业,显然每天的电子屏幕时间是事先约定好的,那就要执行下去(哪怕这是一个需要调整的约定,在上面的情形中也不是一个好时机)。
拒绝孩子看动画片的要求,他会生气、失望,这是孩子的情绪,孩子也可能会哭闹;妈妈的情绪会有担心、生气,无力、纠结,看到孩子哭可能还会有点心疼。
我们问木子,你理想的情况是什么样?她说:“希望孩子别哭别闹,直接去写作业。”这句话的背后的意思是“孩子不要有情绪”,当一个人被拒绝的时候,失望是不可避免的。而妈妈之所以受不了孩子的情绪,是因为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出来的时候,本能的怀疑是不是我没做好。
事实是没人能阻挡另一个人的情绪,否定情绪才会带来更难解的疙瘩。最好的回应是把孩子情绪交给孩子,允许他,给他空间。
妈妈要做功课的部分是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担心,到底在担心什么。
木子说:“拒绝了看动画片的要求,我就不担心他视力了,但是我担心他真的不写作业,还担心老师会找我”。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步,分离责任。
2、分离责任
让孩子高兴并不是父母的责任,而帮助孩子学习承担责任、发展出承担责任的能力,却是父母的责任。
写作业并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却是知识的一种手段,完成作业也是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妈妈的。(木子是描述中我们也能了解这是一个正常的作业量)
不完成作业会有一个自然后果,就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老师收作业,看到其他孩子都能拿出作业本而自己拿不出来的时候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搞不好还会被老师批评,这是正常孩子都不愿意面对的后果,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就能感同身受了(如果孩子在学业上遇到很大困难或者在学校人际关系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则另当别论)。所以课题分离,我们把任还给孩子。
当我们把这个责任还给孩子的时候,同时传递出去的还有尊重和信任,孩子也能有机会发展相应的能力。
媛媛是一位四年级男孩的妈妈,她分享说,去年暑假自己就没有管孩子写作业,把作业这个课题还给了孩子,最开始孩子直接放飞,开学前一周才疯狂补作业,她也忍住没有数落孩子。到了今年寒假,她发现孩子对能对完成作业做计划了,尽管他的计划和大人认为的“应该”会有差别。
听到这些木子说她还有一个担心,很怕班主任找她,怕被批评不是一个好妈妈。
和班主任打交道对很多妈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里会有其他的议题。但和老师沟通也确实是妈妈的责任,不能因为逃避这个责任就要干涉孩子的课题,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这时候木子需要面对自己的议题或者学习一些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3、分离主体
谁是写作业的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当然是孩子!
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孩子,最后进考场的也是孩子,长大运用知识工作生活的的人还是孩子。
父母能做什么?辅助、支持,不能替代,也无法强迫。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决定权,每个人也终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有自己想法和意志,哪怕是孩子,哪怕是父母之于孩子。
当父母要把孩子的课题抓在手里的时候,也剥夺了孩子在课题中发展自己、锻炼能力的机会,大概率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奋起反抗,维护自己的边界,那么亲子关系会非常紧张且战争不断;另一种是放弃抵抗,被掌控,抑郁、厌学等心身问题也有可能找上门来。
因为干涉的背后隐藏的表达是:你不行,我行;你不对,我对。这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Cici是一位英语老师,她最近接了一个7年级的孩子一对一补习英语,孩子妈妈说已经换了好几个英语老师也花了不少钱,成绩也没提升,英语成绩一直二十几分,没用;而Cici也很头疼,因为孩子每周两次课回家完全不练,她抱怨孩子妈妈看不住孩子练习和背诵,于是孩子妈妈和老师互相不满意。这样你来我往的抱怨中,完全看不见孩子,忽视孩子这个学习主体的努力,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这样的梳理结束,木子也很认同,但是一下子完成课题分离、把作业的的责任都交给孩子,也很难做到。
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些小步骤,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在睡觉前什么时间完成,你需不需要妈妈提醒,如果需要那你希望怎么提醒;如果你需要妈妈帮助,也可以告诉妈妈。
经过这样关于分离是讨论,大家表示现代养育理论中提倡的尊重、信任,一下就能找到感觉了,所以,“课题分离”是养娃心法第一式,后面还有有二三四五六式。
写在最后
母子关系从共生开始,分娩后就一直指向分离,从出生时的身体分离,到孩子2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精神分离,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母子间也需要越来越大的空间,健康的爱是有距离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是联结也是尊重,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来尊重,不干涉孩子的课题,给他空间发展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即使会犯错也能从错误中学习;
爱是心疼也是舍得,舍得孩子受苦;
爱是信任也是拒绝,拒绝骄纵,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他能发展出心理的弹性;
爱也是放下和分离,放下孩子的课题,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道路,目送他冤屈,也随时欢迎他回来。
所以,课题分离不是不爱,而是深爱,有智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