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整理自“苏州柠的旅游人文景”

故宫的每一块砖都来自这里。

金砖御窑造砖的过程从取土、炼泥、制坯、焙烧到窨水,合计二十九道工序。

制砖的土料,是阳澄湖西陆慕镇一带的黏土,“皆以沾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取土的过程为“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冬天选泥,先打探洞,探测表土的厚薄及黄泥储存的深度广度,鉴别土质的优劣,看样定点。定点后,先挖去约一米表土,才能挖到优质的黄泥。

取土后便是“凡六转而后成泥”的练泥环节了。一“澄”:将筛选好的泥活成泥浆状。二“滤”:将池内的泥孔打开,并在放泥孔的下面垫上用竹篾编成的过滤筛三道,即沥浆。三“晾”:让泥浆流入“停放池”内,放置数月。四“晞”:沥出水分后,再仔细地拣泥粉里的杂质,摊成10厘米左右的薄片,然后晒干。五“勒”:把泥块用铁质弓弦分割成1平方米大小,堆叠存放于窑棚内备用。六“踏”:把准备好的泥块搬出来放到场上,堆放高约一尺左右,泼上适量的水,用脚踩踏。遮上坯轩,闷1~3天,方可使用。

然后进入“制坯”环节,以及五至八个月的“阴干”过程。

接着便是焙烧,窑温控制非常关键,根据不同材料的燃烧习性,“一月而糠草,二月而片柴,三月而颗柴,又四月十日而枝柴,凡五月而砖始出”。

焙烧至一定程度,闭窑后开始窨水,俗称开腔。这是又一个富含高超工艺水平的步骤,是形成砖瓦独特的青灰之色和足以久持千秋的坚硬质地的关键。

出窑以后,难免出现缺楞残角、颜色不正及声响有异者。所以“成砖”不过“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