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书 名 :断舍离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 数:192
分 类:实用类、一次性类
作 者:山下英子(年龄未查到)
作者简介:
大学在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在该瑜伽道场中,初次邂逅放下心中执著的修行哲学「断行.捨行.离行」。其后,将这项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视之为整理技巧,並提倡其应用。
著作有畅销书《断捨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捨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著》《欢迎来到断捨离》《运用断捨离每天开心生活的智慧》。
二、需回答的四个问题(来自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这本书认为我们应当以“人的现时需求为中心”来看待身边的生活物品,要摒弃按“可用、不可用、未来能用”的这种“以物为中心”的视角,最终通过“断、舍”行动,达成“离”的状态,即:脱离执念,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心情愉快。
2、作者是怎样说明主题的?
整书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断舍离的原理及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关键词为收拾,作者对收拾有特殊的定义,她认为收拾区别于整理、收纳,是一个选择、放弃、珍惜的过程。在最终落实“断、舍”行动时,作者认为分为三步骤:选择场所、时间,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取舍选择剩下的东西。(实在找不出什么结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我认为这本书的理念比较不错,断舍离比较适合我现在的状态,看完本书之后,我确实有些东西该丢弃了(不丢不行啊,原因在结尾,开个玩笑)。丢弃了之后,也真的感觉神清气爽。
但是,这本书对我来说,也仅限于理念很好,其他的论证简惨不忍睹。
4、如何评价这本书?
一流的理论,三流的写作。
也许刚刚看完的书过于严谨,看这本书时,我是报着认真研读的心态翻开的。阅读速度是先慢后快,越到后来,我对这本书的偏见就越大,以至于最后一章我几乎是略读就结束了,这本书用时3小时,我认为花费的时间多了,也就值1-1.5小时。
书中的“断舍离”,作者一直强调是一种“减法”的理念,去除不必要的。可我认为不妨说为是“加法”:只选择我们想要的或我们能做到的。两个理念看来相似,做法却截然不同。举个例子,虽然不是对物品的整理,但道理是类似的。我们个人管理系统的建立之初,各种小系统扑面而来,精力、时间、任务、习惯等等,每个都很有用,都难以舍弃,如果是减法思维,该怎么舍?可如果换个角度,我们慢慢来。假设自己不知道个人管理系统,先做好其中的一个小模块,比如精力管理。待运转成熟之后,再逐渐拓展,做“加法”,是否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理解的“断”与作者的“断”略有不同,我是“断”掉一切,再逐步添加。读完本书后,我希望在执行“断舍离”时,我能先假设自己丢掉一切,再选择自己“现时”真正需要的、想要的,而不是“以前”有用,或“未来”可能用的上的。在购置新物时,选择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好的并珍惜使用。
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唯心主义的,许多说法完全是自己想像的,或推测的。比如:“除掉垃圾、废物、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诸如此类莫名其妙的因果推测书中还有很多,我实在没想通灰尘与运气的内在联系,只好也看的莫名其妙。很多简单的道理,也被解释的繁杂无比,比如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这一基本概念,再比如说从小处做起,就要说成是“找到那个与陆地相连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实有故作高深之嫌。
书的结构是不整齐的,为了节省时间,简要说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断舍离”的定义随处可见,前言中有,原则上有,做法上有,到底哪个是作者心中最精确的定义?我最后只好选择了她画的结构图,其他直接忽视。二是前面特别强调了“断舍离”与普通的整理收纳的不同,甚至还画的对比表格。可在“行动”的章节中,超过一半讲的还是整理收纳。关于实行断舍离的步骤也着实让人费解,“1选择场所与时间,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3取舍选择剩下的东西”,突然让我想起了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我能说这是最正确的废话么?
最后,作者反复强调一句话:“身边物品会传达‘我好恨啊’的怨念”,让我真的就想起了日本恐怖片,也许我要因为“恐惧”而执行“断舍离”了。
最后的最后,我安抚了一下心中怒心冲天的"小我",“以后关于烂书,咱们还是别总结了,浪费时间”,“嗯......"
本文用时1h5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