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方法有用吗?有指导意义吗?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在读此书之前知道此书所讲的方法,那读此书就轻松多了。
我的收获是:
作为一个读者:建立主动阅读的观念,改变读书习惯,获得学习方法;
作为一个妈妈:重视孩子在基础阅读时的教育,尤其是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作为一个老师: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幅度增加阅读量和提升阅读难度的语文改革,能拟定一个培养学生阅读的计划。
毕竟,这本书畅销了半个多世纪光国内就再版了十几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读完此书,不建议我的高中学生买(理由最后会说),大学可视自己读书情况而定。但是,本书的方法值得学习,尤其是语文改革增加阅读量之后。
所以,在此作读书笔记,摘取精要,望吾生少走弯路。
首先奉上思维导图,本书结构内容重点一目了然:
注:上传可能会有压缩,评论留邮箱我可以发原图。
思维导图软件
电脑版:Mindmaster,好用又免费
手机版:SchematicMind
下面来说心得体会:
一、醍醐灌顶之感
作者在书中先提出一个概念叫“主动阅读”,当我读到“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 时,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等清醒过来,竟然完全不明 白自己刚看的几页在说些什么?”
我一下从昏梦中醒来,一脸震惊,这说得不就是我!!!
多少次,为了读完一本书而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主动!
所以本书当头第一棒:越主动,收获越多!
当我在困惑如何不让自己昏昏入睡的时候,艾德勒先生立马又解释了“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即思维导图中的主动阅读的四个方面。
我归纳为“观念、态度、核心、方法”。
而其中主动阅读的核心提出的四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就是当头第二棒:这本书跟你的关系?
似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只觉得茫茫书海里的,都想捞来看一看。细细回想,的确读了不少消遣类的书,当然,如果消遣就是一本书和我的关系的话,它也是有存在价值的,至少打发了无聊时光。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就涉及到作者谈到的阅读的意义:
媒体型阅读是指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它东西(于今,应是大部分的网络阅读)时,一下融会贯通,这种阅读不能增进理解力。不需要刻意去做。
第二种学习型阅读,作者的水平高于读者水平,读者能从其中学到东西,这种阅读需要刻意为之。
我赞同读者的观点:“只要我们努力运用这样的技巧在有益的读物上,每个人都能读得更好,学得更多。”
所以,阅读之前,先想好这本书和你的关系,对你的意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选好再读!
二、习惯的纠正与养成
“所谓艺术和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
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就像这本书所讲的方法,如果我在大学就能养成,那么很多书就不会觉得白读了。
所幸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
三、 技巧的获得
1、阅读的方法
四层次阅读法是本书的重头戏,学会合理运用这四种方法,读书会更加轻松高效。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
1、阅读准备阶段——听说能力、智力能力、语言能力
2、看图识字阶段——阅读简单读物
3、建立词汇阶段——能自己主动阅读
4、精进技巧阶段——能主动迁移知识和思考
“只有当一个孩子精通了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
作为妈妈,看到这里,我也在思索在对自己孩子的读书教育中,如何做到第四阶段。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才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
估计很多人都是拿到一本书就开始阅读,非故事性的书读着读着没了兴趣干脆放弃,如果能先运用检视阅读的方法,书读一半束之高阁的几率应该会减小很多。
检视阅读是一种速读,拿到一本书先总览,做到心中有数。
就可以回答主动阅读中提出的四个问题,
最关键的就是“这本书说了什么?”“和你有什么关系?”
这样,在书店在图书馆,你就能依据此法快速确定这本书值不值得继续阅读。如果值得,你也为第二遍阅读做好了准备。
具体方法分为两种:
一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二是粗浅的阅读
补充说明:关于速读和慢读,何时快何时慢?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者的秘方是“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分析阅读
检视阅读是第一遍的粗读,确定值得读下去,那就可以来读第二遍,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精读。
分析阅读有三大阶段十二个规则,但是很多书不需要全部运用这些方法。面对不同类型的书,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阶段一,掌握大纲,首先明白一本书说什么。这一步是必须的,具体操作如导图:
阶段二,诠释主旨,这是读书的精髓所在。可以运用我们在学校所学根据字词句篇理解全书主旨。
阶段三,这一步不是完全必要的,它看似与读书无关,但如若我们能做到这一步,即使在我们还不具备评判经典的能力时努力练习,我们也会慢慢收获。
正如作者所说,“读完之后能评论,才算读完了一本书”。
且个人觉得作者谦逊客观提出的四个评论原则正是这个浮躁的网络时代最需要的,我将其归纳为“缓评论、慎批评、能存异、证不足”。
个人认为这四个原则不光适合于读书,更适合为人处世,在这个网上说话不需要负责的时代,实在是太需要这样谦逊客观公正的原则了。
在翻看本书书评的时候就发现不少批评的声音,我也赞同其中一些,比如本书语言过于啰嗦,举例对普通读者而言遥远陌生,读起来费力(这也是我不推荐高中学生购买阅读的原因)。
但这也并不妨碍我在读此书时感受到艾德勒和范多伦两位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他们尽力平易近人用通俗的授课语言来循循善诱的苦心。
只是他们确实是属于“超高杆”的人,我这种普通读者要努力阅读。
也有评论说此书无用,这应该是取决于个人认识和运用情况。作者也说了,方法是灵活运用的,不需要把作者的方法条条照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关键是,“实用类的书籍重在首先同意规则,再实际运用。”
主题阅读
最后一个主题阅读类似做研究报告或撰写论文。适合每一个坚持读书的人,也适合每一个工作者。最费力,收货也最大。
总结四个层次的阅读,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基础阅读能力,在中学阶段,在一个孩子成长阅读阶段,他应该用什么方法去阅读?
答案毫无疑问:不能说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是唯一的答案,但至少是行之有效的。
而主题阅读,一生受用。
2、记笔记的方法
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三种笔记类型:
几种笔记方法
视个人情况运用,我偏爱文史类书籍,爱在最后一页记录心得感悟。若是理论类实用类书籍,画框架确实很有帮助。
四、本书方法实践运用
光说不练假把式。开头我提到,如果我先知道本书方法,读这本书要容易得多,
那现在就让我们用本书提到的方法来阅读本书。
运用检视阅读,回答作为一个有要求的主动阅读者要回答的四个问题,再运用分析阅读理解本书。
检视阅读
第一步:系统地略读。
1、读书名,知内容——如何阅读一本书。
2、检视目录,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说的?”
作者将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一章,四篇贯穿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中间穿插了阅读的艺术、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与心智的成长四个章节。既然层次阅读占大量篇幅,不妨先挑这几章快速翻阅。
第一遍略读可能无法明白为何会是这样的安排,但当进行第二步粗浅的阅读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粗浅的阅读。
快速翻看,先读易,跳过难的(可能这一步要跳过的内容有很多),但好在作者重点都标黑,而且章节末尾有总结,能帮助我们做到对全书心中有数。
此时,我们大概能理出这样的结构:
回答第四个问题:“这本书和你的关系?”
觉得有意义,你需要,那就继续深层次读下去。
分析阅读
在有了检视阅读的基础上,对整体框架心中有数,就可以在精读时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特别是被书里面不熟悉的例子和语言干扰,不能做到主动阅读时。
运用其中的笔记方法,再次回答上面所问的四个问题,最后来解决上面没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即“作者说的有道理吗”。具体操作如前文所谈的三阶段十二个规则,不一定全部运用。此处不再详记。
至此,大体上可以读懂这本书。剩下的就看个人情况要不要再读、精读。
五、阅读的意义
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和自己对话,有人说是洗涤灵魂,有人说是开拓视野……
本书的作者说: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而我的答案呢?读完一生,或许我能总结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至少阅读令我充实,我会一直读下去。
那你的答案呢?
六、其他
本书还有针对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在此没有详细提及。一张图概括了一下重点:
本章篇幅不长,作者是大而化之,因而个人觉得指导意义不是很强。
而且,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时,我们有很多颇具指导性的大家和著作。
其次,文末的推荐书单也很有价值,但要自己补充东方文学作品。
以上是我此次阅读本书的心得感悟,若有不对之处,欢迎探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