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这两年什么最火?无疑是知识付费,连办公室的设计师都在考虑做一套课程。自己产生内容,看似人人都能做的事情,门槛其实很高。如同写作,在一领域持续地进行内容输出,光这一点就能让大部分的人半路离场。
刚开始学写作可能还会坚持每天更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些语竭词穷,最终为了写作而写作。有人说只要坚持下去自然就会好,但是,没有方向就像在迷雾中行走,我们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地图。这份地图由民国时期的几位大师绘制,和写作相关的所有问题都汇集在这套“跟大师学语文”系列中,先生们诚意满满,让看的人也豁然开朗。
一、为什么要写文章?
几位先生都在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文章?先生们说:我们写文章,自有我们内在的根源,自有的情感,这些并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凡是好的文章必有不得不写的原因,自己有一种经验,一种想法,比较新鲜或者比较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为了这个原因,我们才提笔来写文章。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而就是生活本身 。
二、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好文章应该遵循这样两个原则:诚实和精密。诚实,是指我们的文字和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精密,文字里有作者深切感受到的意思和情感,诚实的观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这样才是好的文章。
怎么才能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的含义就是阅历得广,明白的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真实的情感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我们的生活沉沦在虚空之中,内心和外界很少发生关系,那么源头怎么会有活水呢。所以,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其生活也是充实的。
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 ,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凡事消极对待,觉得什么东西都尝不出酸甜苦辣来,各种事物之间也毫不关联。之所以如此,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接近过生活的核心,离得远,又不观察,经验自然就少,思考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如此,陷入一种死循环。要想突破,唯有认真去体会周围的一切,或悲或喜,都用心感受。认清这世界,并爱上她,达到此境界,我们的源头才有活水流出,写出来的文字才有生命力。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道路走去,别无捷径。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写文章必定会涉及到素材的搜集。素材的来源除了书籍,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生活,来源周遭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切,那么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呢?
素材的积累其实就是观察积累的过程。每时每刻,周遭的事物都投射在我们身上,而我们要认清、并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经验。对于外物,常常应该持有一种观察的态度。
比如,对于一个人,如果不加观察,转瞬即逝,彼此就不相关了;若加以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和姿态在我们心中会有一个印象,若进一步认识,就可了解其性情、品格等,对我们自身接人待物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因此,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另外,当我们观察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则思考来源也会越广,思考力也越强。
再举一个自身观察的例子,我经常早上在公交站牌遇到一个老妇人,之所以注意她,是因为她的头发和身材。同样这个年龄的老妇人,应该是心宽体胖,头发也剪到不能再短。而这位老妇人的头发盘起,身材犹如少女。总之,她勾起的我的好奇心,我仔细观察她的样貌,并猜想她做一个这样的盘发花了多长时间,以及她拥有一个怎样的家庭等等。如果只是一面之缘看到而已不做任何的观察思考,那么我也积累不了任何的经验素材。
总是,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 ,刻意的观察练习是积累素材的不二法门。
四、日常如何练习?
打好基础,才能建造高楼大厦,那么写作我们如何打好基础呢?那么就要多写。将自己观察得到的东西写下来,通过各式各样的练习,我们会在刻意练习中走向纯熟。
比如,你写一个房间,你要注意各种陈设的位置,辨别外来光线的方向;你写一个人物,你要认清他的样貌,他的举动,还有语言;你写一点感想,你要把握一个中心,让所有的语言都围绕着它。能够这样做,再通过刻意的练习,就能逐步达到纯熟的地步。这样,你要写什么,写下来的一定是什么。
到了纯熟的时候,就跟画画一样,你会放弃那些繁琐的线条,用简单几笔就能画出生动的形象出来,而通体没有一笔败笔。如此,才算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了。
总结:1、充实的生活;2、细致的观察;3、不断的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