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记录

#6月9日端午节听读此书。

##印象最深刻的是:

1. 知行合一观,是阳老师强调"多输出"学习方法的哲学基础。之前的观念是"先知后行",而在宋明两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方可视为"知",之后才需开始"行"。阳明批评这种方法论易导致学生仅埋头于辞章之学,儒家学说成了士人谋求官位的工具,而失去了通过实践儒家学说而成为圣贤的本义。"修身"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而"先知后行"的理念导致学生研习儒家学说的表面化、形式化。这种观念对仍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主流观念,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2、阳明和其父亲王华的父子竞争。王华高中状元,在科举考试中已是顶点,阳 明从小即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要找到另外一条路径来超过父亲。于是他跟私塾老师说,科举考试的胜利不是天下第一等事,成为圣贤才是第一等事。他一生也是以成为圣贤为目标。经过一生的努力和追求,阳明实现了他的志愿,成为一代大儒,开创了儒家"心学"流派,后人将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称为"孔、孟、朱、王"。

3、阳明前37年的人生痕迹简介:五岁改名为"守仁"后方能言,少时工于诗词,14岁后着迷于军事战略,20岁第一次精神危机,练习禅宗寂灭、道家忘我之术,最后仍回归儒家思想为其立命之学,立志做圣贤;33岁与刘瑾斗争,被判入狱2月,廷杖30,流放贵州龙场;37岁龙场大悟,开创儒家心学流派。

4、尚未在书中发现明证,证明阳明与湛若水、徐爱等师友的友谊对阳明建立心学的显著作用。书中提及阳明在赴贵州龙场流放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跟随自己的弟子承担着责任,要带领他们向学,成为圣贤。

5、阳明在晚年拜访湛若水故居使,写下如下诗句:'人生千百载,落落几知音。道同著行迹,期无负初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5,888评论 4 144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10,686评论 0 15
  • 一直听说王阳明的心学,他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纯粹到极致,最近在宁同学的推荐下,决定好好了解他,看完《王...
    尹泽Rancho阅读 9,675评论 12 33
  • 晚上请晓庆过来聊下。感谢她大冬天如约而至。 我们从店员问题一直解析原因,最后,我们一起找到答案。我的内心豁然了很多...
    吉草末阅读 1,449评论 0 0
  • 走过喧闹的街 穿过拥挤的人群 走一段泥马路 来到小屋 开窗 让阳光射进来 铺桌 准备纸墨笔砚 窗外的桂花树 鸟的歌...
    尘不二阅读 1,5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