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移居国外的表妹回国请她朋友吃饭,让我作陪。当晚聚会的氛围很好,为了表示融入,我也兴致勃勃地发表了很多看法。
其实那天具体说了什么,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然而时隔三年后,有一天表妹却忽然给我发了一段微信,告诉我,那个晚上我当着她朋友们面所说的话,曾让她的自尊心备受打击。
为此,她耿耿于怀了整整三年,直到今天,感觉已经释然了,才决定告诉我。
“姐,虽然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但我就是无法理解,你在说那些话的时候,为何都不顾及我的感受?”
收到这条信息后,我沉思良久,真是既惭愧又感慨。
我和表妹自小感情就很好,可以确信,当时绝非故意要让她难堪,问题很明显是出在:我没有分清楚说话的场合,一心只想着强行制造亲切感,结果却适得其反。
生活中,类似的误会想必还有很多。
表达是人的本能。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中,也一直都是认为,话说得越多,越能体现诚意。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中,多说话,常被视作是表达热情与周到的一种方式。
但等你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有时候,多说不仅多错,还容易招人厌烦。
当然,这不是语言功能的问题,而是因为你的表达不到位,不准确,或者不分时机。一旦到了别人需要带着耐心去听你讲话的程度,你就失败了。
所以,多说话,从来不等于会说话。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更不会知道,你的随意而言,将如何让一段关系从信任走向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