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暮春的紫罗兰,文责自负】
上海之行,是早计划好了的,依然是选择了自游行,自己定民宿。跟团省钱又省心,可我想去的不全是大景点,我只想自己随意走走,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我想去的很多处地方并不出名。
从我的城出发,从武汉转机去往上海,浦东机场有点大,走了好久才走出去,从出站到坐地铁去往住处用了2个小时之多。6月,正是南方的梅雨季,到达民宿时,正下着不小的雨,我被淋了个湿漉漉。
民宿位于真正的老区,价格有点昂贵,但出行很方便,离我想去的很多地方都很近。小区很老,不是很大,大概有十多排,楼层都不很高。楼与楼之间很窄,感觉对楼住着的人伸出手,他们可以拉得住手。后来和保安聊,他说,这小区大概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指着进大门处左侧一栋楼,他说这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一整栋楼。且说现在这里房价也很贵,大概十八九万一平米。看来这是老上海的中心区。
我租的民宿,房子很小,也很老,九十多年的老木楼,走在地上,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单元门是木头的,楼梯是木头的,进户门是木头的,窗户是木头的,地板也是木头的。墙是不是木头的,不得而知了。
我住的民宿在淮海中路地段,这条街是一条繁华的老街。原计划抵达的当天即去外滩那一带转转,逛逛夜市。因为舟车劳顿有点累,雨下得也有点大,并没有往远处走。放下行李,下了楼只随便在住处附近走了走,一下楼便是老街区,小区的大门就是迎着街道的。
淮海中路是上海很有情调的街道之一,并不宽阔的老街道两旁,大牌林立,店铺装修得很独特、精致,很多牌子的店,我都不知道是卖什么的,看来我是住在了闹市区,也算是商圈,且还是高级商圈。这座城的老区,不同于其他城市老区的老旧萧条,古旧中蕴着奢华气派,这里已体现出了大上海的文艺、典雅和奢华。夜幕低垂了,依然人潮涌动,往来车辆密集。我打了伞,悠悠闲闲地走在老街。
走的有点饿了,需要找一个地方吃点东西,从主街道旁边的一条辅路拐进去,看到了陕西口味的两家店。一般的大城市都很兼容,什么吃食和文化都有。我进了一家泡馍店,点了个葫芦头三鲜泡馍,它的主要食材是肉丸、骨汤、鹌鹑蛋,味醇汤浓,馍筋肉嫩,无比美味。中午提供的飞机餐有点难吃,我尝了尝,弃了,这晚餐一并补上了。
晚间在回住处时,看见小区对面的书屋还开着,店里还有人在看书,我走了进去。很精致安静的书屋,可我下楼时只戴了看远处的近视镜,没有拿看书的眼镜,没法看书了,于是把喜欢的书目拍了下来,回去时网购了再阅读吧。
在民宿,和提前抵达上海和同学玩的女儿汇合。第二天,我们一起逛,是要步行走走其他几条有名的老街。老街中,我首选了武康路。武康路是上海第一条国家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也有人称它是近代上海建筑博物馆。武康路的建筑基本是上百年的历史,各种领事馆都聚集在武康路上。这里的建筑多为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英式等,各国设计师都在这里留下了作品。
武康路的街道同样很窄,街道两旁,摇曳着梧桐疏影。梧桐树光影斑驳,在天空中两旁的树顶是相接的。上海的老街区,老洋房、弄堂、旗袍都是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这座城温柔婉约又精致,虽是大都市,却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和风范。街边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很多住户的大门都迎着街,典雅中透着奢华气派。街边小店一个挨着一个,都很小,甚至几平米的小屋,都会打造成一个精致的小店,每个店都有自己独特的装修风格。
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幢房子,每一个花园,每一扇窗和门,每一株树木,甚至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这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哪里的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从武康路出来 ,走进安福路时,迎面邂逅了那个网红安福路小公主,她依然穿着漂亮的洛丽塔裙子,身姿挺拔、自信地走着。安福路也是热门网红店铺聚集地。上海有名的老街、各个路,比如思南路、多伦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长乐路、愚园路等,基本都在这一带,一并可以走完。
在上海的老街,坐落着一座很独特的建筑,那就是武康大楼,原名为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外国公寓,被誉为上海最美的公寓建筑。远观武康大楼,犹如一艘缓缓驶入上海的巨轮,它坐落在几条道路的交叉口。这里是大上海的一处地标,现在成了文艺青年的必打卡之地。沪上建筑,是一张显眼的、浓郁的、精细的城市名片,一条马路、一座建筑的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武康大楼的故事,还在延续和生长。
宋庆龄故居,和武康大楼只隔着一条窄窄的马路,我直奔了去。
宋庆龄故居不算很大,但优雅精致,有很多功能房,分工明确。屋内陈列,完全按照宋庆龄生前布局,陈列品也均为原物。屋后是葱翠的花园,环境幽雅清宁,从阴面的各个屋子,可以直接望向花园。很精美、有历史的一座建筑,值得一来。
忽然想起,忘了记录大上海的吃食,这一天,我们是吃了午餐出来逛的。在住处附近找了上海很有名的一家店——光明邨大酒店。这家酒店很火爆,总是排着很长的队。我们因为10点多就到了,没有太煎熬,轻松地有了座位,等我们吃完出来时,等候吃饭的人已从2楼排到门外很远处了。
我们点了上海的特色,有蟹粉生煎(其实也就是个煎包子)、特色腐乳肉、特色酱鸭、老上海熏鱼、响油鳝丝、白灼芥兰、蟹粉拌面、红豆沙小圆子,量都不大,都想尝尝。剩了的,打包送回了民宿,放置到了冰箱里,哪天懒得出去吃,当一餐吧。饭菜很美味,可上海的物价不便宜,有点小贵。
这一天一直下着不小的雨,在江南,下雨该是常态,好在并不热,气温也就20多度,这算是很美的成全了,又湿又热,身体会难奈的多。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直奔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一带,这也算是大上海的一个地标。在这附近走一走,望望周边的建筑,雨雾濛濛,很多建筑的上半部插入了云霄,很壮美的景观。
这一带金融大厦鳞次栉比,所有的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在这里云集,场面蔚为壮观。这座城可真有气质,天桥的过道上都飘着指数。
转过天桥,去坐轮船,去外滩随意走一走,上海滩的外国建筑很多,我想看看周围的景观。
浦西是举世知名的万国外滩建筑群,浦东矗立于云霄之端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在夜幕降临后,灯火璀璨。大上海的古典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尽显江岸之美。
绝美的上海滩,美丽的夜景会带给你无尽的想象。“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让当年《上海滩》的场景在这里重现。“黄浦江景今犹在,不见当年杜月笙。”,上海外滩见证了老上海百年的历史。这里1844年被划为英租界,成为上海的“十里洋场”,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历史的开始。穿越时空,感受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见证灯红酒绿的复古摩登。来了大上海,一定要来上海滩感受一下当年大上海的氛围。
这一天,大上海下了一整天的雨没有停,回到住处,全身湿透了,我拿了吹风机,把鞋子等尽量烘干,身体也有点不舒服。
步行,总是发现一座城美丽的最好方式,用脚步慢慢地去丈量,去体味,去感悟。接下来的一天 ,还是逛逛老街区。从地铁站出来不远处,误打误撞,走到了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地方 ,内心里有点小兴奋。其实,这只是张爱玲和妈妈和姑妈一起的住处,张爱玲故居,就是在现在的常德公寓(原为爱林登公寓)里,她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出名。也就是在这里,和胡兰成结了一段孽缘。因为现在是私宅,不对外开放,只旁边一楼开着张爱玲书屋、咖啡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怪张爱玲的文章那么小资,那么清新脱俗。
想去徐家汇天主教堂走一走。教堂建于1904年,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被誉为“”远东第一教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法国哥特复兴式,双钟塔式。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不巧,我们来时是周一,不对外开放,无法进入内部了,据说内部很辉煌气派。只远远地望望它吧。
从外观看,很美的建筑,院子里种满了观赏向日葵。热烈的向日葵让这座庄严的大教堂,多了些法式浪漫风情。在天主教堂的旁边,有很有名的徐家汇书院,有好几层,里面有很多文创物品,有丰富的藏书,很有设计感和艺术感,是闹市中的清泉。有时间了,来书院或看看书,或只是转一转,都是很美妙的体验。
去静安寺走了走,进去看了看建筑,里面有钟楼和鼓楼,不到20分钟就出来了。门票50元,算是给寺里的香火钱。
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每到一座城,我总是要到大学里走一走,感受一下每一所大学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一座城大学的文化,也可以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底蕴。
上海交大没有多大,和我想象中的交大有点不一样。校园里开满了很美的广玉兰,树木高大,花朵硕大,美极了。奇怪的是,校园里人很少,只偶见一些毕业生在拍照,还未到放假时,学生哪去了呢?和去了清华、北大,是完全不同的氛围。看大学,还是清华、北大更高端、恢弘、大气一些。遗憾的是,这次没有顾得上去复旦大学走一走。
从交大出来,去老城隍庙、御园那一带转一转。这一带其实就是商圈,是些卖吃食或者其他小物件的地方,看看晚间的夜市,看看华灯初上时的古建筑。
晚饭选择了在这里吃,地道的上海饭庄。我们点了蟹黄灌汤包、传统鲜肉小笼、老上海传统色拉、南翔四喜烤麸、上海酸辣汤,饭菜精致、量小,吃不多,量小是最好的事了。只是饭菜的价格有点贵,蟹黄灌汤包子,42元一个。来了上海,你别想有什么东西是便宜的。这本身就是一座消费很高的城市。
用餐之后,我们便早早地回民宿休息了,第二天大早要赶往乌镇。
大上海,其实不是很大,和帝都的大差远了。“大”估计指的是人文意义上的。上海的街道、沿街商铺,反而是以小而精致为特点。上海街上的人们,着装大多很时尚,可见比北京要开放一些。上海的建筑很洋化,从建筑可以窥得见当年的历史,这里有多国的文化。上海的经历,注定了它海纳百川的特点。上海很发达,物价也很贵。上海出了很多名人,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带着贵族范,又烟火气又落寞。这里既有精致的历史底蕴,也不乏鲜活的市井氛围。
这是一座很历史、很现代、很摩登、很精致、很文艺、很风情、很典雅、很奢华、很小资、很气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