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辩启示

  昨晚青竹简班的课堂上,王老师施展出穿越时空般的讲授艺术,引领我们亲身体验了南宋那场思想界的盛会——鹅湖之辩。当“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智慧碰撞声在耳边回荡,我仿佛目睹了身着宽袍大袖的朱熹与陆氏兄弟,在铅山县鹅湖寺的松荫之下,抚琴论道,思想的火花在跨越了800年的时空后,于今日的课堂上再次绚烂绽放。

  朱熹主张治学需循序渐进,通过研读经典来格物穷理,最终达到对天理的融会贯通;而陆九渊则认为治学的根本在于“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确立本心的道德主体性,否则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成为遮蔽本心的障碍。

  在王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之后,我恍然大悟:这两种治学范式,恰如太极中的两仪,相辅相成。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近日研读《四书章句集注》的经历:起初,那些义理如同雾中看花,模糊不清;但随着王老师逐章逐句的深入解析,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义理,在朱陆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清晰起来。

  最令人动容的,是课堂上那股流动的“活的思想”。当这场穿越千年的辩论在我眼前重现时,我忽然领悟到:所谓经典,正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窥见新的景致。今晨合上笔记,我才真正明白,真正的学问如同百川归海,能让每一位求知者在兼容并蓄中茁壮成长,这或许正是鹅湖之会留给后世最宝贵的启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