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故乡的“三月三”是安静而祥和的,似乎与平常日子没什么不同。说来惭愧,出身壮乡的我,至今还未曾亲眼目睹过欢庆“三月三”的习俗活动。据他们说,这种活动只有在县里才会举办。沉寂于村落,想来自己却是有些孤陋寡闻了。
有幸今年能够一睹“三月三”的风采。早早地出发赶往县城,晨光熹微,空气微凉,城里格外地热闹,大街小巷飘满了糯米饭的浓香。这一天,参加歌舞活动的壮族同胞们都穿上华丽的壮族服饰,这些服饰一般只能在大型活动中才能一睹其芳容,想来并不多见。青年男女们头上扎着头巾,壮衣裹身,精美的图案和色彩艳丽的壮布壮锦相互映衬,姑娘们还佩戴耳环、手镯、银项圈,脚踩着绣花鞋,既显示出壮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使得节日的氛围更为浓厚。
节日最必不可少的特色食物当属五色糯米饭了。壮民们沿袭祖制,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枫叶、红蓝草、黄栀子等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初染成的五种颜色糯米要并入一个大盆子里,然后下锅蒸煮。随着加热的过程米饭的各个颜色会逐渐加深,直至变成五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即红、蓝、白、黄、黑,寓意着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出锅后软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颜色拼凑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道美食瞬间变成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赏心悦目的同时令人垂涎欲滴。
铜鼓是我们当地最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历来一直被称为“铜鼓之乡”。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三月三”当天,铜鼓队抬着铜鼓聚集在文化广场,进行击铜鼓比赛。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手们抡起鼓槌,有节奏地敲向磨盘大的鼓面,隆隆的鼓声便如洪雷般传来,响彻四方,撼人心魄。铜鼓的作用不限于此,还可用以精彩的铜鼓舞表演。四面铜鼓挂场外,作为伴奏;场中间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槌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做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看得观众赞叹不已。
最有意思的当属男女对山歌了,各村男女歌手欢聚一堂,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男女传情,歌声此起彼落。男女分队,两两对歌,多采取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歌词多为对偶句,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若是女方答不上来,便不得不中途离场,由下一队继续应答,此时有意思的是,若是问方叫住即将离场的答方,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有情意的咧,不忍其离去,便继续换难度低点的题,接着对唱,男女在一问一答中,随着嘹亮的歌声情绪欢快,情感升温,彼此有了情谊,歌声也越发地甜蜜,遂订秦晋之好。真所谓“男女对歌传真情”啊!
载歌载舞的一天随着日暮的降临也完美谢幕了,观看表演的劲头还意犹未尽。“三月三”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浓厚,欢庆习俗也更为多姿多彩。在热烈的歌舞表演中,我们不仅体会了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对本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将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